近代名医--哈玉民
哈玉民,河北省河间人,生于1918年,卒于1960年。其父哈锐川是北京著名皮外科专家。他幼承家学,熟读经史。早年学医于华北国医学院,同时随父临诊。1937年,正式开业。1951年,任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1956年,受中央卫生部委托,筹建北京中医学院。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学术思想
哈玉民认为皮外科疾病虽然属于局部病变,但治疗必须首先着眼于整体,注意审视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病症的轻重顺逆等。他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使用消、托、补三大法。补法常施用于疮疡后期,以助扶正,收敛疮口。但哈玉民有时亦将补法应用于早期,不拘于文献的记载。如一般认为黄芪为补气升阳、托毒生肌之药,疮家常用于内托阴疽,但在痈疽初起时多不主张使用。哈氏曾治一位患有蛇头疔的病人,右手拇指肿痛三天,局部皮色未变,按之尚无波动感,疼痛剧烈,彻夜不眠,虽服止痛片疼痛亦不减轻。经他治疗,除局部外敷拔毒药膏外,内服药物则为一味黄芪,煎水代茶饮。次日患者疼痛大减,告之当夜即能入睡。他的这种治疗皮外科疾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贯穿于行医的始终。
哈氏一生主张变革,虽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不拘泥于传统。在对待中西医的关系问题上,受施今墨老师的影响,哈氏一向持开明态度,主张西为中用。他积极组织校友学术研究会,聘请西医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中医、提高中医。因此,他在与西医同道共事中,能推心置腹,精诚合作,团结学习,取长补短。哈氏治疗皮外科疾病十分讲究外治疗法,经验颇为丰富。除坚持使用传统剂型如薄贴、掺药、散、软膏、药油、酒剂等,还打破传统,西为中用,常用凡士林配制中药软膏,既保持原有疗效,又方便了使用。
后世影响
建国初期,他在北京市举办预防医学学习班,组织全市中医师学习有关防治急性传染病的现代医学知识。对于调动中医工作者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两种手段,控制首都疾病流行,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他受到了当时北京市卫生局张文奇局长的表彰。哈玉民还与赵树屏、董德懋、魏龙骧等人于1950年积极筹建北京中医学会,并创办《北京中医》杂志。1951年,他积极筹建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并出任校长。曾在这个学校进修的中医,目前已有不少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在医疗、教学及科研方面发挥着骨干作用。1956年,受中央卫生部委托,积极筹建北京中医学院,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哈玉民还负责筹办了北京市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相继举办了针灸班、中医研究班、中医师资班等,为中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