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刘寿山
生平简介
刘寿山,名泉,字寿山,北京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0年。自幼随舅父学习针灸,19岁拜文佩亭先生为师,在继承文老整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会,对骨伤科颇有心得。后于北京东城、朝阳区一带开业行医。1959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东直门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一生以发扬传统医学,培养骨伤科人才为己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传予了后人。
生平著作
刘寿山,名泉,字寿山,北京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0年。自幼随舅父学习针灸,19岁拜文佩亭先生(受学于桂香王,均在“上驷院”任职,供奉于清廷)为师。注重武术健身,在继承文老整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会,对骨伤科颇有心得。后于北京东城、朝阳区一带开业行医。1959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东直门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简明中医伤科学》、《刘寿山正骨经验》是其临证经验的很好总结。
学术思想
刘寿山注重中医整体观念,以四诊、八纲、三焦、六经、脏腑、经络、筋骨、气血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他认为闪腰、岔气、冻结肩等疾病,固然外力和时疫气候属外因范畴,但体质与七情伤气是不可忽视的内因。故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疗筋骨当虑气血。“七分手法三分药”是刘寿山治疗骨折脱位伤筋的主导思想。刘寿山以手法取效而闻名遐迩。他认为急性伤筋多需正骨续筋,使离位之筋复原。骨折脱位必有伤筋,在手法整复后,舒筋手法又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所以他一贯重于手法,长于手法。
治筋喜柔不喜刚,刘寿山认为“筋以柔韧为常。”在施治中必须顺其生理,以柔治刚,切不可盲目粗暴,强拉硬扳。必须遵循“准备、治疗、结束”三阶段进行。“拔不开则接不上,欲合先离,离而复合”,这是刘寿山治疗骨折的原则。他强调治疗骨折要遵循受伤机制与伤后的生理病理变化,先行巧力拔伸,使断端全离,同时巧用接骨八法,方能复位。动能复位,摘为关键,欲复先摘。刘寿山强调脱位后由于筋挛使关节固定于关节臼以外的异常位置,运用上骱八法,必须善用摘法,解除关节臼和骨端关节的重叠交锁,方能顺利复位。
临床经验
刘寿山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把骨伤科治疗手法归纳为“推、拿、续、整、接、掐、把、托”接骨八法;还有“提、端、挪、正、屈、挺、叩、掐”的上骱八法;“戳、拔、捻、搏、归、合、顺、散”的治筋八法;“提拿、点、推、揉、打、劈、叩、抖”的舒筋八法。在辨证过程中,他特别注重脏腑与其所主筋骨、气血的相互关系。因“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脾主肌肉,统血”,所以外伤筋骨肌肉,内可影响肝肾脾胃,导致伤气、伤血,以伤有形之血为多。伤血则不外血瘀停积形成瘀血或失血过多形成亡血。血有形为守,气无形为使,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两者相互依存,伤血必伤气,伤气亦伤血,从而造成血瘀气滞或气滞血瘀,影响气血循行而出现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反应。这样,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施治过程中,他根据骨折伤筋后的病程发展规律,将治疗分为三期,即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舒筋通络为主,后期以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为主,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后世影响
刘寿山以发扬传统医学,培养骨伤科人才为己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毕生临床经验传授于后人。其门人有奚达、王育学、孙树椿、马德水、孙呈祥、武春发、康瑞廷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近代名医 刘寿山 简明中医伤科学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