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沈仲圭
生平简介
沈仲圭,浙江杭州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7年。1918年拜王香岩为师。1928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1930年,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1932年,在中国医学院任教。1938年,任北碚中医院院长。建国后,在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5年,奉调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
生平著作
沈仲圭,浙江杭州人,生于1901年,卒于1987年。1918年拜王香岩为师。1928年,任教于上海南市中医专门学校。1930年,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1932年,在中国医学院任教。1938年,任北碚中医院院长。建国后,在四川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5年,奉调入中医研究院,在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著有《临床内科方汇》、《温病概要》、《临床实用中医方剂学》、《新经验方》等。
学术思想
沈仲圭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伤寒与温病相统一。他说,读书是掌握理论知识,临证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基本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本,辄尔悬壶,以人命为尝试,则难免误诊误治。反之,有了一定的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也易误事。理论与实践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要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包括失败的教训。医学理论必须时时和临床相印证,体会才能深刻。如他认为《温病条辨?上焦篇》十八条所云“温毒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一句,吴氏用普济消毒饮为何如此加减?盖因病在上焦,故减去升麻、柴胡升提之品;发病一、二日去大苦大寒之芩连,以免引邪入里;三、四日后内热之邪转盛,再加入芩连以清内热。总之,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临床疗效。
沈仲圭认为伤寒、温病本是一体,不应另立门户。温病学说是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能补充《伤寒论》的不足,又与《伤寒论》互为补充,使外感病的治疗更为完善。
临床经验
对于门脉性肝硬化腹水(即臌胀)的治疗,沈仲圭认为用泄水峻剂,如大戟、芫花、甘遂之类,虽能水去腹小,但不久又复膨胀,反复施用,元气大伤,终至不救。故治此症必须“和肝补脾”,殊为切当。沈仲圭还曾用赞化血余丹治愈阳痿一例。患者李某,广西梧州某厂工人,患阳痿已数年,伴有腰酸腿软,心悸失眠等症,来信要求处方。沈仲圭认为系心肾两亏,拟赞化血余丹加减,并改为汤剂。患者服用月余,诸症消失。赞化血余丹,方用血余、熟地各24克,首乌(牛乳拌蒸)、核桃肉、苁蓉、茯苓、小茴香、巴戟、杜仲、菟丝子、鹿角胶(炒珠)、当归、枸杞各12克,人参6克。照方十倍量,炼蜜为丸,每丸9~15克,饭前服。功能补气血,乌须发,壮形体。此方补而不峻,滋而不腻,有补气血、益肝肾之效。
沈仲圭精于治疗温病及虚证,善用补虚之法,并擅长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如他对虚劳咳血形瘦便溏的治疗,自拟清肺保金、扶元培土、益阴平肝之剂。药用西洋参3克、麦冬9克、燕窝6克、冬虫夏草9克、阿胶10克、百合12克、山药15克、川贝6克、甜杏仁6克、款冬花6克、生地炭20克、琼玉膏一匙,疗效尤佳。对于方剂的加减运用,他强调临床选方要准确,方剂加减要得当,务必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加减不能无则,亦须避免照搬成方。漫无边际的加减,每致原方功能改变,轻者影响疗效,重则转为危候。比如仲景桂枝汤,本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剂,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专方。若倍芍药加饴糖,即成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小建中汤,再用于太阳中风证何能取效?当然照搬成方,疗效亦不会高,因同患一种病,由于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患病时间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近代名医 沈仲圭 临床内科方汇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