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角膜炎眼针疗法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它常引起上皮缺损区下面的角膜基质坏死,又称为细菌性角膜溃疡。一些细菌性角膜炎可表现为暴发性发作和迅速发展的基质炎症。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常导致进行性的组织破坏,并发角膜穿孔、眼内感染,最终眼球萎缩。即使药物能控制也可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瘢痕化、角膜葡萄肿及角膜脂质变性等后遗症,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细菌性角膜炎的处理原则为:寻找和除去病因,控制感染,减少角膜组织破坏、瘢痕形成及新生血管形成等。
中医眼科称其为“凝脂翳”,首载于《证治准绳》,是指黑睛生翳,状如凝脂,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本病多因风轮受伤,复感风热邪毒侵袭;或脏腑热盛,肝胆火炽,蒸灼脉络,上攻于目,以致气血凝滞,热腐成脓,黑睛溃烂。该病病情危急,发展快,应高度重视。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内有丁候》认为本病因“脏腑热盛,热乘于腑,气冲于目,热气结聚”,而《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指出,若黑睛“四周见有淤滞者,因血阻道路,清汁不得升运之故。若四周不见淤滞之甚者,其内络深处,必有阻滞之故”。黑睛外伤,风热邪毒乘虚袭入,触染黑睛所致;素有漏睛者,因邪群已伏,更易乘伤侵入而发病。风热外邪入里化热,或嗜食辛热炙博,致脏腑热盛,肝胆火炽,上炎于目,灼伤黑睛。
细菌性角膜炎眼针疗法一
取穴主穴:眼针1区、3区、5区、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配穴:风池、合谷。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1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3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睛明直刺0.5寸,攒竹平刺0.3寸,丝竹空平刺0.5寸,太阳斜刺0.5寸,风池向鼻尖斜刺0.5寸,合谷直刺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风热壅盛证:病变初起,头目疼痛,羞明流泪,视力减退,抱轮红赤,黑睛生翳,边缘不清,如覆沛脂;可见舌质红,苔海黄,脉浮数。
细菌性角膜炎眼针疗法二
取穴主穴:眼针3区、4区、5区、8区、攒竹、瞳子髎、四白。配穴:曲池、足临泣、合谷。
操作规程:每次选主穴平补平泻,留针40分钟,20~30分钟行针一次,期间不断观察患者情况,并嘱患者家属协同留观。
3区、4区、5区沿眶缘向鼻侧皮下斜刺,8区沿眶缘向颞侧皮下斜刺,攒竹平刺0.3寸,瞳子髎平刺0.3寸,四白向上平刺0.3寸,曲池直刺1.5寸,足临泣直刺0.3寸,合谷直剌0.5寸。进针完毕后嘱患者闭眼,坐位或仰卧位。
操作间隔: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肝胆火炽证:头眼疼痛明显,强烈羞明,热泪如泉,白睛混赤,黑睛生翳,状如凝脂,神水混浊,黄液上冲;可伴口苦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真菌性角膜炎眼针疗法 下一篇:单纯疤疹病毒性角膜炎眼针疗法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