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保健防病的悠久历史
宋代之后,针灸保健防病特别在针灸保健上有显著的进展,其特点如下:
一、艾灸成为主要保健之法。根据中医理论,灸法有温阳散寒、助元固本之功,加之灸物价廉易得,灸法简便可自行操作等,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广,成为延年益寿的经济有效的手段。明•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即提到:“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从而“延年益寿”。为了验证针灸保健的实际临床效果,一些医家还作了亲身试验。如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述:“令人既本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予旧多病,常恐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另如窦材,自五十岁后“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康健”(《扁鹊心书•卷上》)。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现多种灸法,包括单纯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类似现代艾条灸)等。还有一种鼠粪灸,《针灸资生经•卷三》:“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保健灸的壮数,一般认为与年龄有关,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扁鹊新书•卷上》)。亦有如上所述,每季一灸的,壮数则可少至一壮。保健灸的选穴上,以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膏肓等穴最为常用。
二、针灸防病之法日趋完备。仍以中风预防为例,随着古代医家对中风症病因病机认识的逐步深入,预防之法亦有所改进。宋代王执中提出了:“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针灸资生经•卷四》)。元代的《卫生宝鉴》中,又据中脏和中腑之候的不同,分别提出预防之法:“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中腑之候,……病在左,则灸右,病右则灸左。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脏之候,不问是风与气,可连灸此七穴(指百会、大椎、风池、肩井等等——著者)”。至明•杨继洲,更进一步加以总结,他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首先指出要灸药结合:“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其次,强调预防灸的时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最后还要求注意饮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达到更好的预防目的,否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色酒过度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针灸保健 中医针灸 黄帝内经 千金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针灸的历史 下一篇:针灸大事记1840—1990年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