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炷间隔灸
间隔灸,又称隔物灸,是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因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易于被患者接受。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隔姜灸和隔蒜灸。
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取新鲜生姜一块,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大小取决于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炷的大小),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平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停放下,亦可随即更换艾炷,再行灸治,根据病情反复进行,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散寒,温中健脾,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蒜灸:
隔蒜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在古代流传很广,许多中医外科书中都有论述。最早的记载见于《肘后备急方》:“灸肿令消法,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肉。”又《千金方》记载可治瘰疬,《医学入门》谓治痈疽肿毒,《医宗金鉴》载述可治疮毒。
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0.5cm厚的薄片,或捣成蒜泥,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患处(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上置艾炷点燃施艾,每灸2~3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本法多用于治疗未溃疮疖等。
铺灸或长蛇灸:其法取大蒜500克,去皮捣成泥膏状,使患者俯卧,于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cm厚,6cm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用手将艾绒搓捏紧实后放于蒜泥中间,在头、中、尾三处点火施灸,直到患者自觉口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脊部正中多起水泡,局部应注意防护。此灸法有消肿、拔毒、止痛、发散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蝎毒虫所伤,腹中积块及肺痨等。
隔盐灸:
隔盐灸,是用食盐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因本法只适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以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热,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隔姜灸样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临床上一般施灸3~9壮,对于急性病症可根据病情多灸,不拘壮数。此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周氏万应点灸笔:
周氏万应点灸笔:是由全国著名老中医周楣声主任医师在古代内府雷火针、观音救苦针、阴症败毒针以及阳燧锭等法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结合其功效与操作特点,特正式命名为“万应点灸笔”。因在使用时,一次操作大多在1~2分钟内完成,故称此种方法为“快速点灸法”。
周氏万应点灸笔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艾炷间隔灸 医学入门 医宗金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