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灸法
冻灸法是通过现代的冷冻技术对经络穴灸位进行致冰冻刺激,从而调整脏腑阴阳,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灸法。本疗法是现代发展起来的,和传统的艾灸等温热疗法在刺激因子上恰好相反,但防治目的一致,剌激反应类似,有殊途同归之妙。
应用冰冻技术于临床,可追溯到上世纪末。1899年,魏特(White)首先使用液态空气治疗红斑狼疮、上皮瘤、白斑和瘢痕疙瘩等病证。自本世纪60年代起,冷冻疗法得以迅速推广使用。目前较为广泛地运用于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外科和妇科等。其优点是可减少手术中出血、减轻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有杀灭病菌,防止术后感染的作用。冷冻后尚可产生免疫作用,抑制(或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及促使转移病灶的吸收等。另外,冷冻手术对高血压、心脏病及全身情况较差的病人,往往也能耐受。
冻灸法,实际上是受到传统中医理论的启示而产生的。按照中医学法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用艾灸及其它温热灸法法,即是用温热之法去治疗寒性为主的病证;而穴位冷冻疗法则适应了实热症或阴虚火旺病人清泻实热,滋阴降火的需要。二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穴位冷冻疗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穴位冷疗法的阶段,也就是用药物拌冷水或生药捣烂直接敷贴,如南北朝时宋懔撰著的《荆楚岁时记》就有:“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系指以露水调珠砂涂点小儿额头以治病。后本逐步发展为冷灸及穴位药物敷贴法。
第二阶段,则是现代的穴位冷冻疗法阶段。首次将冷冻技术和穴位治疗相结合的是北京警察医院,于1960年,该院用氯乙烷喷射穴位表面,治疗头痛获效,并称之为“冷刺疗法”,当时并未获得针灸界及医学界的重视。1979年,辽宁省沈阳市的针灸工作者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多次试验,研制成功冷冻针灸治疗仪,并于1981年4月通过科研成果鉴定,临床上用于哮喘、慢性肾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胆囊炎、疔毒、三叉神经痛等均有明显效果。与此同时,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也创制出电子穴位冷疗仪,对急性乳腺炎等实热性病证,效果颇佳。新疆的针灸工作者,用液氮冷冻穴位治疗咳喘症,亦取得良好的疗效。
临床实践证实,穴位冷冻灸法,操作简便,取穴少,基本无痛,只要方法正确,又颇为安全,值得推广。
近年来还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穴位冷冻灸法的作用机理。已有的工作表明:穴位冷冻疗法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如使T淋巴细胞增加,且优于普通针刺组;能改善甲皱微循环,旺盛组织间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活血化瘀;另外,尚对机体的体温亦有一定调整作用。
当然,穴位冷冻灸法,目前尚属起步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