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针疗法
鼻针疗法,是在鼻部范围内的一定穴位上进行针刺,借助脏腑、经络的联系以治疗多种病症的一种针刺方法。《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针灸大成》载有鼻准穴治鼻上生酒渣风;迎香穴治鼻息肉等。鼻针疗法主要以祖国医学对鼻部“色诊”的理论为基础,通过鼻部皮肤色泽变化来诊治疾病为依据发展而来的。《灵枢•五色》说:“五色独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灵枢•五阅五使》说:“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即通过观察鼻部色泽变化可以测知病生于何脏何腑。《素问•五脏别论》言:“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疮疡全书》说:
“鼻居面中,为一身之血运。”提出鼻对全身气血及心肺之功能活动有重要作用。鼻是经络、气血密布之处,通过经络与脏腑各部都联系起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鼻是手、足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处,此外手少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任脉亦循行于鼻部,故鼻为阴阳会合、诸经聚集之处,气血运行尤为旺盛,脏腑、气血的变化都可反应于鼻。针刺鼻部的特定穴位可达疏通经络、调通气血、治疗疾病之目的。
【操作方法】
一、鼻部穴位的分布
根据《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的论述,将鼻的穴位分为3条线23个刺激区。
1. 鼻部基础穴
面中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水沟穴之上。共9穴(区)。
(1)头面:额正中处,眉心与前发际中点连线的上1/3。
(2)咽喉:头面与肺之间,当眉心与前发际中点连线的下1/3处。
(3)肺:在两眉头之间。
(4)心:在肺区之下,两目内眦角之间处。
(5)肝:在心区之下,鼻梁骨最高处,当两颧相平之鼻正中线上。
(6)脾:在肝区之下,当鼻准头上缘正中线上。
(7)肾:在鼻尖之端。
(8)前阴(外生殖器):在鼻中膈下端尽处。
(9)睾丸(卵巢):在鼻尖的左右两侧各一区。
鼻孔线起于目内眦角的下方,紧靠鼻梁骨两侧,至鼻翼下端尽处止。共5穴.(区)。
(1)胆:位于肝区的外侧,目内眦角直下处。
(2)胃:位于脾区的外侧,胆区直下方。
(3)小肠:在鼻翼上1/3处,胃区下方。
(4)大肠:在鼻翼正中处,小肠区下方。
(5)膀胱:在鼻翼壁尽处,大肠区下方。
鼻旁线起于眉内侧,沿骨外侧下行于鼻孔线的外方,止于鼻翼尽外侧。共9穴(区)。
(1)耳:在眉内侧端,与肺区相平。
(2)胸:在眉棱骨下,目窠之上。
(3)乳:在睛明穴之上方。
(4)项背:在睛明穴之下方。
(5)腰脊:在胆区之外方,项背区的外下方。
(6)上肢:在胃区之外方,腰脊区的外下方。
(7)胯股:在与鼻翼上部相平处外侧,上肢区的外下方。
(8)膝胫:在鼻翼正中处之外侧,胯股区的下方。
(9)足趾:在鼻翼下部相平处外侧,膝胫区的下方。
2.鼻部新穴
(1)高血压下点穴:两眉正中点,即印堂穴。
(2)腰三角:正中点在心穴下方,鼻骨下缘,两侧点在正中点的外下方。
(3)消化三角:正中点在中点的下方,两侧点在其外下方,即鼻尖处的小等腰三角形。
(4)高血压下点穴:鼻尖稍下方。
(5)上肢穴:肩臂肘下穴。
(6)阑尾穴:鼻翼外上部。
(7)下肢穴:即胫穴。
(8)创新穴:两鼻孔上沿连线与鼻正中线交点处。
(9)增一穴:两鼻翼内沿凹陷。
(10)增二穴:从增一穴起沿鼻翼内纹线延至鼻孔上沿处。
(11)子包穴:鼻中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鼻渊 鼻衄 咽鼻针疗法 喉肿痛 咳喘 心悸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