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
针灸治疗疼痛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中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十余篇,有三篇是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中,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是治疗局部或附近部位的各种疼痛,在所罗列的三百多个穴位中绝大多数有这种功能。
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的主要适应症之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症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急性痛、慢性痛、癌痛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预防手术痛(针刺麻醉)。故进行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是迫切而必须的。我国学者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何为疼痛?它与痒的区别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份,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躯体和内脏反应,往往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的一起。
痒是一种不愉快的皮肤感觉引起搔抓或摩擦皮肤的欲望。
二、现代医学的镇痛方法
现代医学中的镇痛药物有很多,最有效的镇痛药物是吗啡。吗啡是如何产生镇痛作用的呢?在大脑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域中,有一部分脑细胞是和疼痛有密切关系的。当这部分脑细胞遇到吗啡的分子的时候,它们就和吗啡分子结合,降低了自身传递疼痛信号的能力。
三、针刺镇痛的穴位选择
可分为两类:①根据现代生理解剖学概念取穴,如选用与痛源同节段或临近脊髓节段的穴位,其镇痛效果都较好,无论弱针还是强针刺激都有效;选用属于远脊髓节段穴位,一般需要强针刺激;②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取穴,如循经取穴或以痛为腧取穴等,如牙痛选合谷穴,也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其镇痛范围广,后效应长。
四、针刺的镇痛机制
针刺对近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用较弱的手针或电针刺激穴位,常在局部观察到镇痛和痛阈升高的现象,这种镇痛效应在脊髓动物也能观察到,也就是说,脊髓的整合机制主要在“近节段取穴”时参与镇痛作用。近节段的针刺镇痛效应在刺激强度稍低,仅激活粗的传入纤维情况下就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应,这种效应在脊髓水平就可完成,在“闸门控制”系统下发挥作用。闸门控制的核心部位在脊髓的胶质区,它可被粗纤维的传入活动兴奋,并产生负的背根电位。针刺引起的节段性效应与闸门控制系统的关系已经基本得到证实。
针刺对远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其机理与近节段的有明显不同。在远节段取穴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需要的刺激强度更大一些,这一点不同与同节段或近节段取穴。针刺的传入信息可分别经外周A类和C类纤维的传入到达脊髓背角;传递针刺信号的上行通路位于脊髓腹外侧束;触发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通路主要是通过背外侧索下行的,涉及到5-HT能纤维、阿片能下行通路。强针刺引起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需要脊髓-延髓-脊髓环路的完整):以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为主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保障针刺引起躯体广泛区域镇痛效应的前提;中脑边缘系统、丘脑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均参与其中。大量证据表明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机理与脑内抗痛系统的调节和参与有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