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脐疗方
1方(暖脐膏)
【制法】将白胡椒、肉桂研细末,调入膏药内,摊布上。
【用法】敷脐,3日1次。用于小儿疝气。
【出处】《浙江中医药》。
2方(桂香白姜膏)
【药物】肉桂10~20克,丁香10~20克,葱白根20克,鲜生姜20克。
【制法】将前2味药制成粗粉,葱白根炒热,鲜生姜捣烂,4药合匀,捣成泥膏,制成7厘米x7厘米或10厘米xl0厘米大的圆饼,备用。
【用法】敷前先用温水将脐部洗净,用酒精棉球消毒,膏饼以覆盖三经(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八穴(神阙、水分、中注、肓俞、阴交、气海等)为宜,敷后,用宽布带托提扎紧,每次5天,10天为1疗程。
【疗效】治疗125例儿童腹股沟斜疝,治愈79例,好转41例,无效5例。
【验案】患者,男,2岁。1977年4月,患儿哭闹不安,发现右侧阴囊有肿物,经市医院诊断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家属不同意手术,遂用桂香白姜膏敷脐,敷前用手法托举突出物复位,宽布带托举扎紧,1次后阴囊肿物缩小,又连敷2次,阴囊肿物消失,诸症尽除,为巩固疗效再敷3剂全愈。随访3年,未复发。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3方
【药物】葱白、生姜、食盐各等量。
【制法】炒热,布包。
【用法】熨脐部(勿过热烫伤),1日2次;同时加服荔香散(荔子核、木香、小茴香、升麻、乌药、白芍,水煎徐徐服之)。用于婴幼儿疝气。
【验案】患者,男,70天,1979年4月11日诊。1周前患儿感受寒凉,哭闹不止,发现左侧阴囊肿大明亮,得暖稍缓,睡眠后阴囊缩小,醒后依然,舌苔薄白,指纹微红,唇白肢冷。用上法3天,病告痊愈。
【出处】《河南中医》。
4方(丁香散)
【药物】母丁香适量。
【制法】研极细末,过1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
【用法】填满脐窝,敷料覆盖,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治疗期间适当减少活动。用于小儿疝气。
【疗效】治疗小儿疝气32例,23例痊愈,7例有效,2例无效。一般4~6次见效。
【验案】患者,男,4岁,1985年3月就诊。2年前发现患儿右侧阴囊部有一可复性包块,哭闹或咳嗽时尤为明显。3天前因在幼儿园跑步,右侧阴囊部又复见一乒乓球大小肿块,且难以回纳,在县医院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难复性),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手术,遂用丁香散如法填脐治疗,次日肿块较前为软,经换药2次,肿块逐渐消失,继敷4次以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
【出处】《陕西中医》。
5方
【药物】白胡椒3克。
【制法】研末,备用。
【用法】将上药分为两份,分贴于肚脐部及两足心,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用于小儿疝气。
【疗效】治疗3个月~1岁的婴幼儿疝气50例,均有效,一般治疗3~4次,即可痊愈。
【出处】《中医医论医方医案选》。
6方
【药物】吴萸、川楝子、小茴香各12克。
【制法】共研为细末。
【用法】用布裹于患者脐上,每日换药1次,连用5~7次。用于疝气疼痛。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疝气 脐疗方 肉桂 母丁香 吴萸 《浙江中医药》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