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附子灸
【概述】
隔附子灸,隔物灸法之一。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古人在灸治时,附子多选用成熟者加以炮制后使用,且常以酽酢(指味汁浓厚的醋)或童便浸过。如唐·王焘的《外台秘要》载崔氏疗耳聋、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二枚,酽酢渍之二宿,令润彻,削一头纳耳中,灸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差。”清·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提到:“用附子制过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厚,安疮上,着艾灸之。”以治疮久成瘘。除用附子片灸外,古人还采用将附子研末制成附子饼进行灸疗。如明·薛已《外科发挥》记载,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明·汪机《外科理例》说得更为明确:“附子为末,唾津和为饼,如三钱厚,安疮上,以艾炷灸之。”,清代《串雅外编》等对隔附子灸亦有载述。
现代隔附子灸在临床上未作常规隔物灸法,早期多为个案观察,近来已逐步进行较大样本的验证,发现隔附子灸对不少急难之症有一定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还观察到,隔附子灸如使用不当可造成中毒。有人在报道,用附子饼灸引起局部皮肤瘙痒或起红疹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20~77岁。皮肤反应部位以躯干为多,四肢次之。33例全系采用大小约6×6cm、厚约6mm的大药饼。施灸中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头昏乏力。口唇鼻痒、咽痛、胸闷、恶心、腹痛、四肢微麻等类似乌头硷中毒症状。一般都发生于连续施灸时间长,室内不通风的环境下医者较患者症状明显,这也许与当时所处的体位,吸进烟气的浓度及不同体质有关,但停灸后症状大多可逐渐缓解乃至消失。附子属乌头类药物,故推测其毒性可能主要由乌头硷类生物硷引起。乌头硷的致死量为3~4毫g,人口服乌头硷0.2mg即致中毒。据测试附子在18℃以上的环境中乌头硷的毒性作用占优势。
【操作方法】
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1、隔附子片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
2、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4cm,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cm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
若附子片或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后再灸,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停灸。
【主治病证】
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适宜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及疮疡久溃不敛、指端麻木等病证。近年来又用以治疗痛经、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
3、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可用薄纸衬垫灸讲下,以防灼伤皮肤。
4、对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隔附子灸 阳痿 早泄 遗精 痛经 桥本氏甲状腺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