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疗法的常用方法
1.直接发泡法
本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用具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如斑蝥、白芥子、毛茛、大蒜、巴豆等,捣烂或与基质调成泥、膏、丹、糊、丸、饼、酊等不同剂型,直接着肤,敷贴于人体敏感性较强的穴位或息部的皮肤上,范围较小,一般2~3厘米大小,以胶布或消毒纱布覆盖。本法敷药后,局部皮肤先有灼热感,继之皮肤发赤充血以至起泡。水泡只需用消毒过的毫针、注射针头或缝衣针沿其下部挑破,流尽黄水,泡皮切勿撕去。为了防止感染和擦破,一般以莆田消炎药膏涂之,或以龙胆紫药水外涂即可。通常5天左右水泡结疤脱落。夏天使用此法,可让其暴露l—2天,水泡会自然结痂脱落;冬天使用此法,只需覆盖一层消毒布,1~2天后除去,令其自然愈合而恢复。
2.间接发泡法
又称隔物发泡法。本法源于古代,近代有所改进。本法是为了控制药物贴敷面积,避免药物向四周散发,减轻药物刺激过度,防止发泡过大,或推迟水泡发生时间。施灸时先用古铜钱(带孔的),把发泡药物敷贴在古铜钱孔,然后用胶布固定,或用适度大小胶布一块,在其中剪与所敷药物大小相同的小孔,将其贴于穴位上,使胶布的小孔对准穴位,然后将药物置于胶布的小孔内,用另一块较大的胶布盖在其上将其固定,或用消毒纱布安
置于患部或穴位上,再将药物用胶布敷贴在纱布层上面。这种方法能减轻药物的强烈刺激而起到缓冲的作用。这种不直接着肤灸法称为间接发泡灸,即隔铜钱发泡法、隔胶布发泡法、隔纱布发泡法。本法敷贴药物后,外以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俟皮肤发泡后除去,用消毒针挑破水泡,流净黄水,擦以消炎膏或涂上龙胆紫,以防止感染。每隔7~10天施灸1次。斑蝥发泡灸就常用此法。
3.护肤发赤法
又称隔油发泡法。本法是另一种间接施灸方法。方法是,施术前先用保护油剂,如凡士林、植物油、麻油等,在穴位或患处涂一层薄薄的油剂,然后取一些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如大蒜、旱莲草、吴茱萸等捣烂揉碎或研末,调以米醋、蜂蜜等赋形粘合剂,取小剂量药物敷贴在穴位或患处。敷贴时间宜短,当患者自觉皮肤有灼辣感,局部微现发赤时即揭去,勿令发泡。本法虽不发泡,但经发赤后,仍可取得治疗效果。适用于老年人、婴幼儿以及某些对发泡有恐惧心理的患者。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发泡疗法 直接发泡法 间接发泡法 护肤发赤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