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痰阻型噎膈
治疗方法:涤痰丸、《和剂》四七汤、丁沉透膈汤。
病因病机:痰膈,因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遂成噎膈
证候表现:其病令人胸膈痞闷,饮食辄噎,不得下入胃中,必反上逆而呕,与痰俱出
治则治法: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均,气顺痰下,病斯已矣
处方:《和剂》四七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为也。中脘痞闷,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恶心,并皆治之。半夏(制,二钱)茯苓(一钱六分)紫苏叶(八分)厚朴(姜制,一钱二分)水一盏,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处方:丁沉透膈汤(《和济》)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人参砂仁香附(各一两)青皮木香肉豆蔻白豆蔻丁香(各半两)陈皮藿香沉香厚朴(各七钱五分)草果半夏神曲(各二钱半)甘草(一两五钱)麦芽(五钱)白术(二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热服。
处方:涤痰丸半夏曲枯矾皂角(炙,刮去皮弦子)元明粉白茯苓枳壳(各等分)上为末,霞天膏如丸,量人虚实用之。
出处:《金匮翼》·卷三(卷)·膈噎反胃统论(篇)
原文:痰膈痰膈,因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遂成噎膈。其病令人胸膈痞闷,饮食辄噎,不得下入胃中,必反上逆而呕,与痰俱出。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均,气顺痰下,病斯已矣。《和剂》四七汤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为也。中脘痞闷,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恶心,并皆治之。半夏(制,二钱)茯苓(一钱六分)紫苏叶(八分)厚朴(姜制,一钱二分)水一盏,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服。丁沉透膈汤(《和济》)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人参砂仁香附(各一两)青皮木香肉豆蔻白豆蔻丁香(各半两)陈皮藿香沉香厚朴(各七钱五分)草果半夏神曲(各二钱半)甘草(一两五钱)麦芽(五钱)白术(二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热服。涤痰丸半夏曲枯矾皂角(炙,刮去皮弦子)元明粉白茯苓枳壳(各等分)上为末,霞天膏如丸,量人虚实用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