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病证简介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粘膜、巩膜发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一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它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
本症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致死亡。
我国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历代医家对此证的辨证认识不断提高。如《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指出胎黄“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而《婴童百问》则在治疗方面提出茵陈汤等处方,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充实。
建国以来各地儿科工作者在应用中医治疗黄疸的理法方药基础上,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其中对新生儿溶血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并在应用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方面有所突破,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对胎黄的证治内容与给药途径,使中医中药在防治新生儿疾病的领域中扩大了应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