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臭椿白粉病
学名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别名棒根皮、凤眼草、樗根皮等。属苦木科落叶乔木。以根皮和果实入药。具燥湿清热、止泻、止血之功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叶表面褪绿呈黄白色斑驳状,叶背现白色粉层的斑块,进入秋天其上形成颗粒状小圆点,黄白色或黄褐色,后期变为黑褐色,即病菌闭囊壳。该菌主要生在叶背,偶尔生在叶面,引致叶片早落。
病原 Phyllactinia ailanthi (Go10v. et Bunk.) Yu称臭椿球针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闭囊壳散生或聚生,黑褐色扁球形,直径多为190一250μm,附属丝针状,顶端尖,基部膨大,宽30—50μm,间或在球状基部以上分枝,最多可分6小枝;闭囊壳外生6—32根附属丝,闭囊壳内含20—30个长椭圆形至卵形子囊;子囊具柄,大小54—103×22—39(μm);子囊内含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或矩圆形至椭圆径,大小19.7—39.4×14.8—24.6(μm)。分主孢子棍棒形,大小51—69×18—22(z4m)。除图245 臭椿白粉病菌(臭 椿球针壳)为害臭椿外,还为害香椿、核桃、杨、板栗等。此外,有报道Uncinula delavayi pet. var. cedrelae (Tai)称香椿钩丝壳,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弹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孢子由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在臭椿生长季节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生产上天气温暖干燥有利该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品种;秋季认真清除病落叶、病枝,以减少越冬菌源。
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低氮多钾肥为宜,提高寄主抗病力。
3、春季子囊孢子飞散时,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波美0.3。石硫合剂、60%防霉宝2号才溶性粉剂8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