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一、症状
黄姜茎基腐病主要为害黄姜根状茎幼芽和茎蔓基部。发病期,靠地表面茎秆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浸状斑,逐渐扩大,开始地上部叶片发黄,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崩解。由于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地上部主茎由上而下干枯死亡,叶片发黑脱落,呈现枯萎状,湿度大时扒开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可见白色棉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严重时30天开始死株,危害极大。
二、病原菌
此病为尖孢镰刀菌侵染所致,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石竹叶培养基上,菌丝茂盛,菌丝反面五色,絮状,分生孢子镰刀形和卵圆形,两端尖,具3--4个隔膜,大小4--7x2.5--4(um)。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2--32℃,最适温度为20--25℃,通常6--7月份高温高湿时发病最重。
三、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薯及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即可发病。在我市一般5月开始发生,6月发病高峰,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薯,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下种。
四、发病条件
高温多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氮过多,通风不畅,湿气迟滞,土壤偏酸均有利于发病。
1、温湿度:高温高湿有利于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适宜发病温度在20--25℃,温度过低过高不利病菌发生。
2、光照:黄姜属喜光耐旱植物,荫蔽载培,通风透光不良的田块易发生病害。据调查,平地栽培和未搭架的发病分别为13.15%和15.61%,高畦垄作、搭架栽培的发病分别为5.21%和3.84%,甚至不发病。
3、土壤:黄姜生长忌田间渍水的土壤,黄泥壤土、粘性重的土壤发病重。沙壤土病株率7.67%,粘土病株率为14.67%。宜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沙壤土,土壤pH以6--7为宜,磷钾能有效地促进黄姜植物生长,提高抗病性。
4、茬口:病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五、综合防治技术
针对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倒茬,高畦垄作,搭架栽培辅之以药剂防治,使黄姜茎基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1、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播种时,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浸种或每100kg种子用50%多菌灵200g,加水100kg,浸种4--5分钟,晾干后待播。
2、土壤消毒处理。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每亩选用70%托布津、50%多菌灵、50%敌克松或福美双1--1.5kg拌细土30kg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可预防土传病害。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巧施硼锌肥,增强植株抗病力。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2000kg、磷肥50kg、钾肥25kg或黄姜专用肥75--100kg,以基肥为主。
5、垄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茎生长。按1m宽做垄,垄高20cm,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竿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
6、及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托布津和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位灌根,每株灌50--100ml,每隔10天灌1次,连续2次即可。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黄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板兰根的病害有哪些 下一篇:白术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