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的繁殖与栽培技术
一、形态特征
石蒜属植物鳞茎近球形或卵形,鳞茎褐色或黑褐色,叶子在花前或花后抽出,呈带状或线状;花型有百合花型、萱草型、龙爪型等多种,花色丰富,伞形花序,果实为蒴果,常具三棱,种子为黑色,球形。
二、繁殖方法
用分球、播种、鳞块基底切割和组织培养繁殖。分球法,是将大球周围着生的小鳞茎剥下另行栽种,繁殖以分球为主,鳞茎不宜每年采收,一般隔3~4年在秋季挑选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的小鳞茎进行盆栽或露地栽培;鳞块基底切割法,将清理好的鳞茎基底以米字型八分割切,切割深度为穿越基盘,约鳞茎长的1/2至2/3深。消毒,阴干后插入湿润沙、珍珠岩等基质中,三个月后鳞片与基盘交接处,可见不定芽形成,逐渐生出小鳞茎球,经分离栽培后可以成苗。组织繁殖法,用Ms培养基,采花梗、子房作外植体材料,经培养,在切口处可产生愈伤组织。l个月后可形成不定根,3~4个月后可形成不定芽。用带等片的花梗和带茎的鳞片作外植体材料,也可产生不定芽、子球茎。播种法,石蒜自交可以结实,蒴果常不成熟,此法一般只用于杂交育种,种子无休眠性,采种后应立即播种,20℃下15天后可见胚根露出。自然环境下播种,第一个生长周期只有少数实生苗抽出一片叶子,苗期可移植1次。实生苗从播种到开花约需4-5年。
三、栽培技术
石蒜适应性强,鳞茎有休眠现象,可以露地栽培、温室盆栽、框式栽培或水培。 栽培的适宜时间:可以同花期控制相结合,一般在长叶以后的冬季或早春不要移栽。寒冷地区应在春天栽种。多数品种喜爱温暖的气候,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石蒜生长,播种10天,根系生长旺盛,叶片先后长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达1℃,不影响石蒜生长。
栽培环境的要求:种植深度不宜太深,以鳞茎顶刚埋入土面为好。土质要求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或疏松的培养土,偏酸性土壤,栽植时施适量的基肥和栽培后灌透水;营养生长期,其间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以防鳞茎腐烂。开花前20天至开花期必须要适量水份供给,以达到开花整齐一致,且花朵容易维持。
栽培方法:
把主球四周的小鳞茎剥下进行繁殖。将主球的残根修掉,晒两天,待伤口干燥后即可栽种。栽培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否则应作成高畦深沟,以预防涝害。株行距15*20厘米,覆土时,要使球的顶部露出土面。一般每年施肥2-4次,第1次在落叶后至开花前,肥料可使用有机肥或复合肥。采作切花的,要在花蕾含苞待放前追施。第2次为10月底11初在开花后生长期前。采花之后继续供水供肥,但要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鳞茎健壮充实。秋后应停肥、停水,使其逐步休眠。挖球要选晴天,在土干时挖起,除去泥土,略加干燥后贮藏。也可剪去叶片后,带土放温室内休眠,室温保持5C~10C,室内要保持干燥,空气流通,以防止球根腐烂。生产上也可采用40*60的框式栽培法,一般每筐种球16个,此法的优点便于移栽,养护管理方便。生产中注意除草,一般可以喷洒除草剂,在杂草过长时使用,目的在于方便采收,减少病虫害发生和肥料流失,时期一般选在落叶后和采收后。
盆栽选用田间生长3年,能开花的大球(直径在7厘米以上)盆栽,可一盆栽一球,也可一大盆栽3~4个球。要浅植,使球的1/3至1/2居于土面上。上盆后浇水1次,使土略微湿润即可。待发出新叶后再浇水。每半月施液肥1次。在秋季叶片增厚老熟时,可停止浇水。待2~3月间,萌芽后,再予以翻盆或更换盆土。培养土可用泥炭2份、园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