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枸杞无公害高产栽培
枸杞为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其嫩梢、叶(又名枸杞头)作蔬菜食用,可炒、凉拌、做汤等,营养丰富,味美爽口,深受消费者青睐。江苏省溧水县于2002年开始引进种植,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南京、无锡等大中城市,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现介绍枸杞大棚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1、品种选择
选用大叶枸杞。该品种叶大而绿,呈卵状,叶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无刺,味较淡,抗性强,产量高。
2、整地筑畦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地势高燥的田块,在移栽前20天左右深耕晒垡。耕前每亩撒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移栽前1星期筑畦,筑成畦面宽120厘米、畦沟宽30厘米、畦高30厘米的高畦(1个标准棚4畦)。为便于水的管理,可在畦中间辅设1根直径为2.5厘米的塑料软管滴灌。
3、栽培方式
采用大田直接扦插,大棚设施栽培。南京地区春、秋季均可扦插,春季2月中旬、秋季8月中旬。采集生长强壮的半木质化枝条,剪成12—18厘米长的插穗(每根插穗要有4—6个芽),用生根粉液浸泡插穗24小时。按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扦插,每穴2根,密度为7000—8000株/亩。扦插时腋芽向上,不能倒插,入土深度为5—7厘米,插后浇透水。
4、田间管理
4.1 水肥管理:枸杞扦插后,一般春季10天左右,秋季8天左右开始冒新芽。畦面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新芽的快速生长,干旱或田间湿度过大均不利于插穗的生根和出芽,影响枸杞的产量及品质。扦插后20天左右,每亩浇施1次1500公斤的稀人畜粪。第1次采收结束后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以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到翌年5—6月中旬枸杞剪枝后换地膜前,在行间深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每亩施4000公斤,加复合肥30公斤。
4.2 温度管理:枸杞枝条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秋季在霜降前要覆盖大棚。为确保枸杞在元旦、春节正常上市,12月10日前后至2月下旬,大棚内应加盖1层中棚,使棚温保持在15℃以上,同时应根据天气状况及时揭盖棚膜,以确保透气、换气。夏季高温时,棚顶应覆盖遮阳网,并早晚喷水降温保湿,创造适宜的生长小气候,有助于提高枸杞品质。
4.3 清园剪枝:枸杞生长期间应注意清除田间杂草。一般每年5—6月枸杞停采越夏,可利用这一时机进行清洁田园,修剪枝叶。其方法:一是结合中耕培土,清理田间枯枝残叶、杂草和老化地膜;二是于6月中旬将离地面12—15厘米以上的枝叶全部剪掉。清园剪枝后应深施肥料,覆盖新地膜。
4.4 病虫害防治:枸杞抗病性强,病害较轻。虫害主要有蚜虫和夜蛾类。蚜虫可选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喷雾防治;夜蛾类可在幼虫2龄前选用BT500倍液喷雾防治。
5、采收
菜用枸杞1次扦插,可多次采收。扦插后至第1次采收,间隔期为春季50天,秋季40天,以后每10天左右采收1次。通常冬季每隔15天左右采收1次,夏季7天左右采收1次。采收标准:嫩梢长8—12厘米。采收方法:早晚用手摘或用快刀割。5—6月份为夏菜上市旺季,枸杞价格相对偏低,可暂停采收。一般枸杞每亩全年产量可达2500—3000公斤。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麦冬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佛手瓜老根可再生利用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