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药用植物的繁殖

药用植物的繁殖

每种生物体都具有再生其相似者及遗传给后代的能力,由于具有这种本性,植物“种”得以继续保存,此种复制的过程叫做生物的繁殖。
否则发芽后幼苗生长不良。撒播后用腐殖土覆盖,厚度以盖没种子为度。此法都在苗床育苗时应用,其缺点是不便于管理。③播种深度:所谓播种深度即种子播下后覆土的厚度,应依植物的种类和种子的大小而异。凡种子粒小、发芽率低的应浅播;颗粒大、发芽率高的应深播。④播种后管理:主要是指掌握田间的干湿度,尤其是经催芽的种子,不耐干旱。浇水时要避免土壤板结。出苗以后应适当控制水分,以便幼苗根系向下伸展。

(2)保护地育苗

有些药用植物,为了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质量,往往提前在保护地育苗,待田间气温上升后定植到大田。目前,常用的育苗设施有改良阳畦、塑料温室与玻璃温室等。①改良阳畦:在拱形覆盖基础上,于覆盖的北侧筑一土墙,骨架一端固定在土墙上,呈半拱形,防寒性能比拱形的塑料棚更好。②塑料大棚与玻璃温室:有加温与不加温两种。热源可就地取材,有煤、柴油、汽油或铺设热水管等。近年,工厂化育苗推行电热线并用控温仪加温。由于地温得到保证,大大缩短了育苗时间。在地热线上铺放床土,床土的配比根据所育幼苗的特性而定,小粒种子如毛地黄、穿心莲等厚度约1cm;大粒种子可相应增加厚度。

(二)无性繁殖

植物无性繁殖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离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式,又称营养繁殖。它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而是靠营养器官的再生特性培育新的后代。离体后的根再生出枝条,叶、茎能再生出不定根,叶能再生出根和茎,一个茎和一个根,或两个茎嫁接起来能够结合在一起长成一个新的植株,开始独立生活。

无性繁殖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就是把某些药用植物的鳞茎、球茎、块根、根茎以及珠芽等部分从母株上分割下来,另行栽植,培育成独立的新植株。

(1)鳞(球)茎繁殖 如贝母、百合大蒜天南星半夏、番红花等。在鳞茎或球茎四周常发生小鳞茎、小球茎,取下做种繁殖。

(2)根茎繁殖 如款冬、薄荷甘草等。可将横走的根茎按一定长度或节数分若干小段,每段保留3~5个芽,做种繁殖。

 

(3)块茎或块根繁殖 如地黄、山药何首乌等。按芽和芽眼的位置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必须保留一定表面积和肉质部分,做种繁殖。

(4)分根繁殖

如芍药、玄参、牡丹等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地上部分枯死后,萌芽前将宿根挖出地面,按芽的多少、强弱,从上往下分割成若干小块,做种繁殖。

(5)珠芽繁殖

如百合、半夏、山药、黄独的叶腋部常生有珠芽,取下也可繁殖。分株时间一般在休眠期,植株开始生长前为好。栽植深度除注意繁殖材料大小外,还必须注意植特性、土壤、气候等诸因素。新割的块根和块茎,分割后先晾1~2日,使创口稍干,或拌草木灰,加强伤口愈合,减少腐烂。栽种球茎、鳞茎类的材料,使芽头向上。牡丹、芍药的根栽种时要求根部舒展。入沟后覆土,踩压,倘若土壤干燥需及时浇水。

2.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是使连在母株上的枝条形成不定根,然后再切离母株成为一个新生个体的繁殖方法。压条时,为了中断来自叶和枝条上端的有机物如糖、生长素和其他物质向下输导,使这些物质积聚在处理的上部,供生根时利用,可进行环状剥皮。在环剥部位涂1BA类生长素可促进生根。

3.扦插繁殖即取植株营养器官的一部分,插入疏松润湿的土壤或细沙中,利用其再生能力,使之生根抽枝,成为新植株。按取用器官的不同,又有枝插、根插、芽插和叶插之分。扦插时期,因植物的种类和性质而异,一般草本植物对于插条繁殖的适应性较大;除冬季严寒或夏季干旱地区不能行露地扦插外,凡温暖地带及有温室或温床设备条件者,四季都可以扦插。木本植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药用植物的繁殖  药用植物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药用牡丹栽培技术        下一篇:2010年宜种中药材品种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