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的炮制方法
小蓟又名猫蓟、刺儿菜。载《名医别录》。系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1.小蓟《食疗本草》:“捣取自然汁。”《济阴纲目》:“细切。”《十药神书》:“研极细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2.小蓟炭《万氏女科》:“烧存性,为灰。”现行,取小蓟段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凉透。
3.炒小蓟:取小蓟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小蓟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带紫色。叶多皱缩或破碎,具针刺。花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钟状,黄绿色,花紫色。气微,味微苦。小蓟炭表面呈黑褐色,内部黄褐色,气焦香,味苦。炒小蓟表两焦黄色并有香气。
【炮制作用】小蓟性味甘、苦,凉。归肝、脾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功能。小蓟生品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出血证。如治尿血的小蓟饮子(《济生方》)。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用于吐血、呕吐、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者。如治血热妄行出血证的十灰散(《十药神书》)。
【炮制研究】唐代有捣汁(《备急千金要方》)、酒渍(《外台秘要》)、细切(《千金翼方》)等法。元代有烧存性,为灰(《十药神书》)的方法。清代则有童便拌微焙(《握灵本草》)和童便拌微炒、酒洗(《本草汇》)等炮制方法,并有“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本草述钩元》)的论述。现行,以生用、炒炭居多。
小蓟含生物碱、皂苷等成分。用薄层扫描法对小蓟主要止血成分绿原酸炒炭前后含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炒炭后绿原酸含量显著下降,约为生品含缝的1/10。主要原因是绿原酸分子中含有邻二酸羟基,受热见光易于氧化,绿原酸在208℃熔解,经炒炭后,绿原酸人部分被氧化和分解。
动物实验证明,小蓟炭确能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在现代研究中,以止血作用为指标,采用止交试验法[L9(34)]对小蓟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在210℃温度条件下炒制的小蓟炭可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而180℃温度条件下炒制的样品可使小鼠凝血时问延长。实验显示,小蓟炭炮制的最佳工艺足温度210℃;炮炙时间5 min,炮制方法为炒制。各因素对炮制品止血作用的影响程度为温度>时问>加热方式。因此在炮制小蓟炭时,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10℃左右。用这一工艺炮制成的小蓟饮片,内外均呈黑褐色,得率为74.2%,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如锌、钙、铅、钴、锰、铬、铜、磷、铁、钾等都比生小蓟明显升高,其临床意义应予重视。实验中还发现,小蓟中鞣质含量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小蓟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似无直接关系。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蓟的炮制方法 小蓟 猫蓟 刺儿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