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还需道地加工
中药材历来讲究地道(或道地)。例如四大怀药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浙八味的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东北的人参、鹿茸、五味子、细辛、龙胆草;四川的黄连、乌梅、川贝、川芎;安徽的丹皮、木瓜;福建的泽泻;新疆的麻黄、甘草;内蒙黄芪等。这些之所以被称为地道药材,除了产区的土质、气候、环境因素外,更重要的一条是,采用了科学规范的加工方法与技术。地道的产区加上地道的加工技术才能形成地道的药材。
当今,由于受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很多的药材地道产区并没有严格地按照传统的加工技术加工,而是偷工减料,减少程序,滥用硫熏等手段,从而影响了药材的品质,失去了道地药材的价值。
笔者从多个产区了解发现,此类现象十分普遍。比如生地黄往往没有焙透,心部不黑,菊花心不明显。传统方法是鲜地黄采收后在土焙内缓缓地烘焙并不时上下翻动,直至内部变黑变干;熟地黄蒸制不到位,有棕色心。传统方法为九蒸九晒,熟地黄要由生地黄加黄酒反复蒸制、晾晒直至内外乌黑发亮,口尝甘甜胜饴糖。再者如乌梅、厚朴、玄参、杜仲堆捂发汗不到位甚至不发汗。这些药材收采后,必须先除去芦头、子芽、须根或泥土杂质等,晒或烘至半干,再堆捂发汗使内部变黑、再烘晒,反复数次至干燥,最终达到内部油润色黑。怀菊花不是阴干而是直接晒干或烘干。传统方法要求菊花采收后要束成把挂在房檐下自然阴干,使色白、味浓、花形自然。半夏、南星、桔梗、桑白皮未去净外皮,陈皮未放陈而使用、桑叶未经霜打而采收等,这些产地道地而加工未到位的药材都使道地药材的质量大打折扣。上述问题必须引起产地初加工者以及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
中药材的采收加工是整个中药行业中的源头,加工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中药材以及其制成品的品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有云:(采收)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充分肯定了药材采收加工的重要性。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采收加工,都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老药农从点点滴滴中总结出来的,加工不当或加工力度不及,就难以达到形、色、气、味及含量的高品质。
笔者建言现代的药农们,切不可为利忘义、为利忘祖、为利失德、为一时之利而失长久之誉。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道地药材一定要道地加工,确保道地药材的品质内涵,确保中药产业的长远发展,确保道地产区的芳名永驻。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道地药材还需道地加工 中药炮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药黄连及其栽培加工技术 下一篇:灵芝加工技术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