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前提
中国药业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中药的质量,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手段。从古至今,无数的医药界前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了一整套中药炮制的工艺技巧和法则,丰富了祖国传统的医药学宝库。中药炮制的法则是指导炮制操作的准则,而炮制的内容则涉及到药品的内在质量和临床需要,包括药品的清洁处理,以保证品质纯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药归经或改变具体作用趋向,使药效直达病灶;缓解或转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甩范围,产生新的疗效等等。
方药的实际效益都必须通过剂型来实现,而保证剂型质量的关键在于饮片,药材加工炮制对药物质量关系重大。笔者认为,常用的炮制方法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浸。中药饮片的前处理大多是要软化,但在具体处理过程中还要根据药材的质地与大小以及季节、气温来决定药材的浸洗时间。原则上应少浸多润,浸洗时间过长,会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被水解而流失,虽然加工后饮片色泽与形态无变异,但是临床疗效会大受影响。如麻黄、黄连宜浸透后加工;薄荷应抢水洗切割,当日凉晒干燥,如果久浸,挥发油及有效成分散失殆尽,非但浪费资源,而且贻误病机。反之,有些药材浸洗时间不足,也会影响药效,如半夏,没有按时浸漂的话,毒性成分会造成对眼、咽喉、胃肠道等粘膜的强烈刺激。
(2)切片。切片有薄片,如乌药、白芍;有圆片,如泽泻、白术;有斜片,如黄芪、甘草;有直片,如厚朴、黄柏;等等。切片后不但药材整齐美观,而且主要是增加了药效。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切法,如果薄片太厚,则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果厚片过薄,则加热煎煮后药汁容易成糊状,不但影响其他成分的煎出,而且不利于服用。
(3)火候。炮制中的炒制是常用方法,但“制药贵在适中”。由于各种炒法要求不一样,药物的质地体积各有差异,炒制时的火候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不及则功效难求,太多则性味反失”。一般来说,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土炒、麸炒、米炒、蛤粉炒多用中火,炒炭、砂炒多用武火。如果该炒焦的炭化,该炭化的灰化,则达不到炮制目的,就谈不上临床功效了。
(4)辅料。辅料有液体和固体两类,不同的辅料有不同的作用。从中药炮制对辅料的选用上,可以看到归经学说的理论指导依据。如醋制延胡索引药入肝,胆汁制天南星引药人心,酒炒黄芩引药入肺,盐炒补骨脂引药入肾等等。加辅料炒的药物除了要注意火候和质地,还要注意辅料的纯净度以及投料数量,古有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之说,不能忽视。反之。辅料不足也会影响药物性能,若有马兜铃人口即吐,半夏、远志、巴戟天咽下则麻,则多为辅料用量太少,或者浸制欠妥所致。此外,药材在炮制调配过程中必须根据方药分别进行选择,分离其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清除夹杂物,这是保持和稳定其药效的必要程序,如花椒必须去枝梗,麻黄与麻黄根必须分离,枇杷叶必须去毛,蝉衣必须去头足,莲子必须去心,大腹皮必须去核等。自古至今,中医临床医疗的发展和中药炮制密不可分。可以说,如果没有合格的炮制品,中医疗就无法进行,同样,如果炮制不是为了医疗,炮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研究与掌握各种不同炮制品的效用差异,是合理用药的必要前提,是临床医疗药到病除的根本保证。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药炮制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前提 中药炮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