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疾病的发生,除决定于正与邪两个方面的因素外,还受环境、体质、精神状态、先天遗传和胎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
环境指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1.季节气候因素
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孳生和传播邪气,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脏腑经络之气在不同的时令各有衰旺,人们对不同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有所差异,故不同季节气候可有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如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生风温病;夏季气候炎热,湿郁热蒸,易生暑热或湿热病;秋季气候干燥,易生燥病;冬季气候寒冷,易生寒病等。部分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一定的季节气候有关,如麻疹、百日咳、感冒等,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痢疾等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此外,自然界气候的频繁变化,如时寒时温,忽晴忽雨,一湿一燥,人体难于适应和防护,亦可影响人体正气,导致正气相对不足而感邪发病,并常常诱发和加重宿疾。
季节、月、日等时间因素也能影响机体的调节和适应能力,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故中医学历来重视时间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如认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常常是宿疾复发和重病转危的关键时刻。临床上许多心脏病患者对二十四节气特别敏感,节气时必定发病,且病势危重。中医学还认识到月相的盈亏变化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月亏时人体正虚而易患病。一日阴阳变化对发病的影响,则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2.地域因素
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特点、水土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差异,常可影响人体的正气,或孳生不同的病邪,出现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北方气候寒冷,易生寒邪致病;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易生湿热,多病疮疡;江河流域、湖泊沼泽之地,地势低洼,水湿较盛,易生湿邪致病。有些地区,由于食物、饮水中缺乏人体必需的某些物质,常导致地方病发生。如远离海洋的内陆、山区,因其水土缺乏碘质,可致瘿瘤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现代流行病学和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居民乃至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病理,使得一些疾病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性。此外,人长期生活于某一较为稳定的环境中,便会获得对此种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不易生病;若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人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则会容易感邪发病。
3.生活工作环境
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可成为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生活居住环境阴暗潮湿或干燥闷热,空气污浊、秽物淤积、蚊蝇孳生等,均给邪气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周围环境中的废气、废物、粉尘、噪音,以及农药、杀虫药剂的广泛使用等,均可导致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成为直接的致病因素,造成严重的疾病或急慢性中毒。此外,各种外伤、虫兽伤、寄生虫等致病也与某些特定的环境有关。
4.社会环境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社会环境中的所有变量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且其不确定性及潜隐性也极大。影响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①社会制度,指为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社会所拥有的信仰、规范和程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疾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 地域因素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发病的基本原理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