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与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古代医家多借助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来阐述。然临床实际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现代人们主要立足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本身,来探究脏与脏之间的丰富联系,进而揭示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
升之气,其气以升发为宜。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肝升肺降,相互协调配合,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在病理情况下,肺肝升降失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肝郁化火,气火上逆,灼伤肺阴,可致肃降失常,出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咳逆上气、胸痛、少痰,甚则咯血等症,称作“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反之,若燥热伤肺,肺失肃降,常累及于肝,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咳嗽的同时,可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等症。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肺肾之阴相互滋养等三个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管全身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的通调水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两脏密切配合,共同维持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其次,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正常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需要肾主纳气的协助。肾中精气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肃降而下归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另外,肺肾在五行中为金水,有母子相生关系,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水能润金,肾阴充盛,上润于肺,则使肺阴不虚。在病理情况下,若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致尿少,甚则水肿;反之,若肾阳不足,蒸化失司,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促,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正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在呼吸运动方面,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而出现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气喘益甚等症。另外,由于肺肾阴液之间有金水相生关系,所以,肺阴虚损,久则必及于肾而致肾阴不足;反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亦可致肺阴虚损,终至肺肾之阴两虚,而出现颧红、骨蒸潮热、盗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脏腑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