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凉药之黄芩
黄芩味苦,性寒,属寒凉药范畴。是常用的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药。能泻中焦实火,燥肠胃湿热,清少阳邪热。兼能凉血安胎的作用,下面就向大家介绍黄岑作为寒凉药的具体功效。
1、泻中焦实火:因胃火上壅而致的咽痛、牙痛、口腔溃疡、扁桃腺肿痛、膈间闷热、大便干结、肺热咳嗽等症。可用黄岑清热泻火。常与生地、元参、连翘、黄连、生大黄等同用。兼有外感表证的,可加荆芥,薄荷;咳嗽较重的,可加桔梗、瓜蒌、杏仁、杷叶等。
2、燥肠胃湿热:对由于肠胃湿热、湿热下注而致的泄泻,痢疾,热淋等,皆可用黄芩清热燥湿。常配合黄柏、茯苓、猪苓、炒扁豆、炒苡米(湿热泻)、黄连、葛根、木香、槟榔(湿热痢)、木通、萹蓄、滑石、猪苓、泽泻(湿热淋)等同用。对中焦湿热郁蒸而致的黄疸(阳黄),也常用黄岑配合黄柏、栀子、茵陈、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同用。
3、清少阳邪热:病邪据于少阳而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恶心欲呕等症,可以黄芩配合柴胡、半夏、生姜、甘草、党参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4、凉血安胎:妇女妊娠,因胎热不安而出现恶心呕吐、心中烦热、口中吐水、腹部不适、饥不欲食等症。可以黄芩配竹茹、桔皮、生姜、黄连、苏梗、茯苓等同用。黄芩酒炒偏用于泻肺火,治上焦湿热;黄芩炭可用于各种热性出血;枯芩(又名片芩,中空而黑的)偏于泻肺胃之火,清肌表之热;子芩(又名条芩,里外坚实、黄色微绿的)偏于泻肠胃之火,并常用于清热安胎。
桑皮、地骨皮泻肺经气分之热。黄芩、栀子泻肺经血分之热。柴胡清热由于“苦以发之”(发散的意思),是散火热之标。黄芩清热由于“寒以胜之”(苦寒直折,以寒胜热的意思),是直折火热之本。同是清热,作用各有不同。二药合用,为治少阳邪热的专剂。
据近代研究报导,黄芩有退热及利尿作用,降低血压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皆有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用量一般为一钱至三钱。脾胃虚寒者禁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寒凉药之栀子 下一篇:冬虫夏草的功效与作用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