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柑真假识别
中药里的佛手柑又称佛手、福寿柑,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柑果顶端分裂如拳,或张开如佛指,故又称五指柑。佛手性温,味辛苦酸,具有芳香理气,健胃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胸闷气胀,呕吐,痰饮咳喘、肝胃气痛等症。还可用于解酒。《滇南本草》载佛手柑“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本草再新》亦载: “(佛手)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症瘕瘰疬。”市场上有以葫芦科植物佛手瓜的干燥果实切片冒充佛手柑,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佛手柑
鲜佛手:果实下部为圆形,近柄处略窄,有残留果柄或柄痕;上部分枝,为圆柱形,如手指状,屈伸不一,长短参差,一般长12~16厘米,顶端稍尖或扭曲;外皮橙黄色或绿褐色,有纵横不整的深皱及稀疏的疣状突起,较平坦的地方可见细密的窝点,皮约1.5~4毫米厚,内面果肉类白色或黄白色,中心有两条纵行筋络状条纹,直达顶端;质较软而韧;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酸苦。
佛手片:片大质薄,多皱,黄边白肉,花纹明显;质硬而脆,受潮后柔韧;闻之气香,口尝味微酸而后苦。
伪品佛手瓜
果实长梨形,有明显的5条纵沟,瓜顶有一条缝合线,果实外表为绿色至乳白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偶见乳状突起,无凹点;果肉乳白色,散有点状纵管束,中央具明显的中脉,上半部有大型的子房室,具一枚种子,果肉与种皮紧密贴合,不易分离;种子扁平,纺锤形。伪品常切为长圆形薄片,干燥后皱缩卷曲,上半部稍宽,有时顶端浅裂为两瓣,不呈指状分枝;干燥片质硬脆,粉性;闻之气微,口尝味微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佛手柑醇提取物对肠道平滑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十二指肠痉挛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能扩张冠状血管、降低血压、防止心肌缺血;所含的佛手多糖对多环节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佛手柑中的挥发油可以提练出略带花香的精油,可治疗忧郁和焦虑症,包括神经疲劳、神经性失眠、心力交瘁等,可以舒缓压力、放松精神等多方面作用,而佛手瓜既不与佛手柑为同科植物,又不具备佛手柑的各项功效,大多做为蔬菜食用,故不可代替佛手柑药用,两者要仔细辨别,以免误用伪品,贻误治疗。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如何鉴别西洋参与人参 下一篇:真伪龙涎香鉴别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