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的鉴别方法
茵陈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能。用于黄疸尿少、黄疸型肝炎、湿疮瘙痒等症。
来源 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产地与分布 主产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全国广有分布。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甚佳。
鉴别要点 茵陈幼苗多为蜷缩团状,全株密被白毛、灰绿色;叶多裂成丝状,绵软如茸;气微香、味微苦。
而铃茵陈则茎略呈方形、灰黑色、长约60cm;叶对生、羽状分裂、花萼实似铃、罐状,有毛;气微,味淡。白花茵则茎呈圆柱形、青绿色而微紫;叶卵形、全缘;有的可见穗状聚伞花序;气芳香、味辛凉。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茵陈,味苦平。生丘陵阪岸上。”②梁·《名医别录》:茵陈生太山丘陵及坂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③陶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秋又生。”④五代·韩保昇曰:“叶似青蒿背白。”⑤唐末宋初《日华子诸家本草》:“茵陈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陈。”⑥宋·苏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一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茵陈入药。今南方医家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者其说云:山茵陈,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生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叶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为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无山茵陈,注云:叶似蓬蒿而紧细。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陈是也。大抵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伤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热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下隔,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也。此说亦未可据。但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云,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更当考论耳。”⑦明·《本草蒙筌》:“茵陈蒿。随处俱产,太山者良。叶细青蒿虽同,叶背白色却异,秋后落叶,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又曰:“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谓之。祗疑两药一种,因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⑧清·《本草求真》:“茵陈本有两种,叶细而青蒿者可用,老生子如铃,则为山茵陈矣。嵩为杀虫,及治口疮”。
快速鉴别 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株被白毛,绵软如绒。茎长7~lOcm,基部较粗,完整的叶多具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丝状。气微香,味微苦。品质以幼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