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
【出处】《本经》
【拼音名】Xiè
【别名】郭索(《太玄经》),蛫(《说文》),蜅(《广雅》),蜅觜(《玉篇》),螃蟹(《蟹谱》),毛蟹、稻蟹(《医林纂要》),垪钳(《陆川本草》)。
【来源】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肉和内脏。秋季捕捉。
【原形态】
全体被坚硬的甲壳,背面黑绿色,腹面色较浅。头胸甲长约5.4厘米,宽约6厘米,呈方圆形,背面隆起;额缘及前侧缘各有4齿。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口器为3对颚足组成,第3对颚足扁而宽,盖在口的最外面。触角2对,位于头胸部前面中央。胸肢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掌节和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其余4对为步足,长而扁平,末端尖锐呈爪状;前3对步足的腕节与前节的背缘、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和腹缘,都密具刚毛。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雄异形,雌的圆形,雄的三角形,俗称为脐。腹肢退化,藏在脐的内侧,雌的共4对,卵产出后,即附着于此。雄的仅2对,且已变为交配器。
穴居于江、河、湖、泽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秋季成长丰满,常洄游到近海繁殖。雌蟹所带的卵,至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多次变态,发育成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
本动物的甲壳(蟹壳)、爪(蟹爪)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碳水化物0.7克,灰分2.7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铁0.8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51毫克,尼克酸2.1毫克;又含微量(0.05%)胆甾醇。肌肉含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量较多。蟹从海水入淡水,或从淡水入海水时,体内的氮代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从海水入旗水,3小时后,肌肉中总氨基酸量即见减少。其中变化最显著的为脯氨酸与甘氨酸,同时排泄的氨量增多。
【性味】
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毒。
③《日华子本草》:凉,微毒。
【归经】
入肝、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肾三经。
【功能主治】
清热,散血,续绝伤。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
①《本经》:主胸中邪气热结痛,歪僻面肿。
②《本草经集注》:杀莨菪毒。
③《别录》: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
④崔禹锡《食经》:主皶鼻恶血,明目醒酒。
⑤孟诜:主散诸热,治胃气,理筋脉,消食。醋食之,利肢节,主五脏中烦闷气。
⑥《本草拾遗》:蟹脚中髓、脚,壳中黄,并能续断绝筋骨,取碎之微熬,纳疮中筋即连也。
⑦《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肚痛血不下,并洒服;筋骨折伤,生捣炒罯良。
⑧《滇南本草》:山螃蟹强壮筋骨,并能横行络分。
⑨《纲目》:治疟及黄疸;捣膏涂疥疮癣疮;捣汁滴耳聋。盐蟹汁,治喉风肿痛,满含细咽即消。
⑩《本经逢原》:生捣涂火烫。
⑾《随息居饮食谱》: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或作丸。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注意】
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服。
①《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
②《日用本草》:不可与红柿同食。偶中蟹毒,煎紫苏汁饮之,或捣冬瓜汁饮之,俱可解散。
④《本草经疏》: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附方】
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倾入,连饮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蟹 筋骨损伤 疥癣 漆疮 烫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