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 Evodia rutoecarpa (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 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或制用。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用于寒滞肝脉诸痛证。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医方简义》导气汤。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可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温经汤。若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如鸡鸣散。
2.用于胃寒呕吐证。本品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 3.用于虚寒泄泻证。本品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此外,以本品为末醋调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疮,现代临床并用以治疗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煎服,1.5~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备述
1.《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2.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此外尚含吴茱萸酸、吴茱萸苦素及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多种生物碱。本品有镇痛作用。能升高体温,大量时能兴奋中枢,并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用其煎剂给犬灌胃,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当与甘草配伍时,其降压作用消失,其降压作用主要是扩张外周血管所致,且与组织胺释放有关。其煎剂对家兔小肠活动的影响,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本品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本品煎剂、吴茱萸次碱和脱氢吴茱萸碱对家兔离体及在体子官有兴奋作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