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甲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Tuó Jiǎ
【别名】鮀鱼甲(《本经》)。
【来源】为鼍科动物扬子鳄的鳞甲。
【原形态】
扬子鳄,又名:鮀鱼(《本经》),鼍(陶弘景),土龙(《续博物志》),鼍龙(《纲目》),猪婆龙。
形如蜥蜴而体极长大,大者全长达2米余。全体被有鳞甲。头部扁平;吻短而宽,钝圆;上颌海侧有圆锥状齿18枚,下颌海侧齿为19枚。眼大,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瞳孔垂直。耳孔呈裂缝状,有瓣膜可合闭。鼻孔1对,开口于吻前端上方,有活瓣,能自由开闭。颈部较细,有2对具纵棱的鳞片。躯干部较扁平。背面近黑绿色,散有黄色斑纹,背部由前至后有17排矩形鳞片,横贯于背部的有6行,鳞上有纵棱。腹面灰色。腹部鳞片28排,略成矩形。前肢5指,无蹼;后肢较长,具4趾,趾间有蹼;指、趾端均有爪。尾长而侧扁,有灰黑色相间的环纹,近尾端甲片锋利。
栖于江河沿岸,掘穴而居。以鱼、蛙、鼠、龟、鳖及鸟类等动物为食。10月至翌年3月底冬眠。
本动物的肉(鼍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一带。
【炮制】《纲目》:酥炙或酒炙用。
【性味】
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微温。
②《别录》:有毒。
③《药性论》:甘,平。有小毒。
④《纲目》:酸,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逐瘀,消积,杀虫,治癥瘕积聚,崩中带下,疮疥,恶疮。
①《本经》:主心腹癥瘕、伏坚、积聚、寒热,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阴中相引痛,疮疥死肌。
②《别录》:主五邪涕泣时惊,腰中重痛,小儿气癃,眦溃。
③《药性论》:治妇人带下,除腹内血,积聚伏坚相引结痛。
④《本草拾遗》:主恶疮,腹内癥瘕。炙烧浸酒,主瘰疬,杀虫,瘘疮,风顽疥瘙。功用同鳖甲。
⑤《日华子太草》;治齿疳匿宣露。
⑥《纲目》:治阴疟。
⑦《本草图经》:皮及骨,烧灰研末,米饮服,主肠风痔疾。甚者加入红鸡冠花末,白矾灰末和之,空腹服。
【各家论述】《纲目》:鼍甲,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杀虫也。《千金方》治风癞有鼍甲汤;今药肆多悬之,云能辟蠹,亦杀虫之意。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鼍甲 癥瘕积聚 崩中带下 疮疥 恶疮 鮀鱼甲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土田七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