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茸
【出处】
出自《唐本草》。
1.《别录》:麋,生南山山谷及淮海边。
2.陶弘景:麋,今海陵间最多,干百为群,多轮少牡。
3.《纲目》:麋,鹿届也,牡者有角。糜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拼音名】Mí Rónɡ
【英文名】Pilose David''s deerhorn, Pilose Antler of David''s deer
【别名】麋、麈、四不象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麋鹿雄性未骨化的带有茸毛的幼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 Edwards
采收和储藏:每年1-2月和5-6月2次采收,锯取未骨化的幼角,洗净,晾干。
【原形态】麋鹿,属于麋与驯鹿之间,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体长约2m,高约1m余。雄者重约200kg,雌者约100kg。尾长约70cm。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曰四不象。雄者具角,雌者无。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前概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侧蹄显着。毛色淡褐,背部稍浓,腹部较浅,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冬季毛长而蓬,显棕赤色,幼兽有白色斑点,生后3月始消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
资源分布:本种属我国特产种,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无野生,后被运至英国,我国绝迹。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两次换角,夏角6-7月生长,11-12月脱落,此后生出1对冬角,翌年3月后落角。
【性状】性状鉴别,幼角为二叉分岐,后枝长而直。表面具茸毛。锯口外围无骨质,中间有细孔。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壮腰膝。主治虚劳赢瘦;精血不足;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或浸酒,熬膏,3-6g。
【附方】①治肾经虚,腰不能转侧:麋茸一两(酥炙黄,燎去毛),菌香半两(炒香),兔丝干(酒浸曝干,用纸条子同碾取末)一两。上为末,以羊肾一对,清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阴干,如肾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九,温酒、盐汤下。(《本事方》麋茸丸)②治老人骨髓虚竭,补益:康茸五两(去毛,涂酥炙微黄,为末)。以清酒二升,于银锅中慢火熬成胶,盛瓷器中。每服半匙,温水调下,空心食前服。(《经验方》糜茸煎)③补养气血,令人有子:熟干地黄(洗,焙)、当归(铣,焙)、麋茸(酥炙,为末)各等分。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或温酒下,空心食前服。(《杨氏家藏方》茸万病丸)
【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先辈云:鹿茸补阳,麋茸补阴,一云鹿胜麋,一云麋胜鹿。要知麋性与鹿性一同,尽皆甘温补阳之物。
2.《本草求真》:麋、鹿虽分有二,然总不外填补精髓,坚强筋骨,长养气血而为补肝滋肾之要药也。
3.《唐本草》:服之功力胜鹿茸。
4.《本草蒙签》:骨软可健,茎屡能扶。
5.《纲目》:治阴虚劳损,一切血病,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
【摘录】《中华本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麋茸 虚劳赢瘦 精血不足 四不象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