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Má Huánɡ Gēn
【别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立秋后采挖,去净须根及茎苗,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根弯曲不整,长约20厘米,粗约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明显的纵沟,根茎有突起的节。质坚硬,纵劈之,内部有众多之纵行纤维;横断面木质部有很多空隙,从中心向外放射,色淡黄。
【炮制】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草正》:味甘微苦、微涩,乎。
【功能主治】
治体虚自汗、盗汗。
①陶弘景: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②《滇南本草》: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细作扑粉。
【注意】有表邪者忌服。
【附方】
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
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㈠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根散)㈡牡蛎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为散,用扑身上。(《圣惠方》麻黄根散)
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各家论述】
①《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②《本草经读》:麻黄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③《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在,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桃干、小麦、枣仁之类,皆取其坚凝定静之意,以收散失之气,其旨皆同,夫岂麻黄与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顾乃背道相驰耶?防风发汗,其根止汗,亦是此义。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麻黄根 体虚自汗 盗汗 苦椿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