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拼音名】Lái Fú Zǐ
【别名】萝卜子(《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成熟种子。夏、秋间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皆产;主产于河北、河南、浙江、黑龙江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而稍扁,长约3毫米,宽2.5毫米。表面红棕色,一侧有数条纵沟,一端有种脐,呈褐色圆点状突起。用放大镜观察,全体均有致密的网纹。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或黄色的种仁;有油性。无臭,味甘,微辛。以粒大、饱满、油性大者为佳。
【化学成份】种子含脂肪油、挥发油。挥发油内有甲硫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亚油酸、亚麻酸以及芥子酸甘油酯等。尚含有抗菌物质称莱菔素。
【药理作用】
①抗菌作用
莱菔子含抗菌物质,其有效成分为莱菔素,在1毫克/毫升浓度对葡萄球菌秘大肠杆菌即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影响各种植物种子发芽。后又从莱菔子中分离出一种油,称为Sulforaphen,1%浓度可对抗链球菌、化脓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生长。有人认为此两者可能是同一物质
②抗真菌作用
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等六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③其他作用
变种的提取物,长期饲喂大鼠,能干扰甲状腺素的合成
【毒性】莱菔素对小鼠和离体蛙心有轻微毒性。
【炮制】莱菔子:簸去杂质,漂净泥土,捞出,晒干,用时捣碎。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
【性味】
辛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辛。
②《纲目》:辛甘,平,无毒。
③《玉楸药解》:辛,热。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味微辛,性子;炒用性温。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胃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①《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②《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③《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④《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⑤《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⑦《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气虚者慎服。
【附方】
①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②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12):1963)
③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傅滋《医学集成》清金丸)
④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⑤治一切食积:山查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⑥治气胀气臌: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朱氏集验医方》)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莱菔子 咳嗽痰喘 食积气滞 胸闷腹胀 萝卜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