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中成药止泻要对证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多因受到暑、湿、寒、热之邪侵袭,加上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伤及脾胃而导致腹泻。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此,治腹泻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选用中成药。
伤食证
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反酸,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腐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可服用保和丸,也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消积口服液、枳实导滞丸等。
脾虚证
患者脾胃素来虚弱,食欲不振,神疲倦怠,大便时溏时泻,若饮食稍微不慎,或吃了难以消化的油腻食物,则脘腹胀满不舒,溏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可服用参苓白术丸,也可选用人参健脾丸、补脾益肠丸等。
暑湿证
表现为烦热口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重者每天达十多次,粪便带有黏液脓血,恶臭难闻,小便短亦,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治宜表里双解,清热止泻。可选用葛根芩连片(丸),也可选用香连丸、连蒲双清片、克痢痧胶囊等。
寒湿证
表现为胸膈满闷,呕吐恶心,脘腹胀痛,肠鸣辘辘,泻下清稀如水样大便,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濡缓。治宜外解表寒,内化湿邪,服用藿香正气片(水、软胶囊或滴丸)。也可选用六合定中丸、午时茶。
脾肾阳虚证
又称鸡鸣泻、五更泻。每天清晨起床前,于肚脐周围作痛,腹胀肠鸣,泻后轻快,腹部及四肢畏冷。可服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治疗。
另外,夏秋季节最易发生的肠道传染病是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中有黏液或脓血,主要由饮食不洁所致。急性痢疾可服香连丸、加味香连丸与双黄消炎片;慢性痢疾可将加味香连丸与参苓白术丸合用。至于中毒性痢疾,症见发病急,病情重,可出现高热、头痛、烦躁,甚至昏迷、抽动等危险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总之,为腹泻病人选用中成药治腹泻时,应正确判断属于何种类型的腹泻,判断错误,药效不明显,还会加重病情。另外,本类药物禁用于妊娠妇女,小儿、老人,哺乳期妇女应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
中成药资讯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成药 止泻 伤食证 脾虚证 腹泻 免费索取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