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痰宣泄肺气治疗肺大泡
肺大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肺大泡是一种后天性肺囊肿,一般发生在肺的炎性病变之后。肺大泡有单发也有多发,继发于肺炎或肺结核者常为单发;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且大泡常与呈气肿样改变的肺组织界限不清。肺大泡病人的症状与大泡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伴有基础肺部疾病密切相关。较小的、数目少的单纯肺大泡可无任何症状,有时只是在胸片或CT检查时偶然被发现。体积大或多发性肺大泡可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体积超过一侧胸腔容积1/2的巨型肺大泡,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常会有明显胸闷、气短等症状。大泡内感染可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少数肺大泡病人有咯血和胸痛等症状。
西医认为,肺大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肺部病损,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并非所有的肺大泡病人均需要手术治疗。偶然发现的无症状肺大泡一般勿需治疗,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患者,主要治疗原发病变。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等。中医认为此病乃肺热气郁,肺气不得宣化而致。通过采用大量入肺经药以清热化痰,宣泄肺气,效果显著。肺热得清,肺气得宣,则咳喘自止,避免肺大泡破裂而产生自发性气胸的可能。中医治疗通过脉症合参,辨证施治,从整体考虑治疗用药,效果显著。今举例示之。
修某,女,55岁。初诊:感冒1个半月,曾服莲花清瘟颗粒等药治疗好转。现主要咳嗽,少痰,胸部不适,曾咳吐3次粉红色血痰,食欲可,食多后腹胀,小便黄,大便稀,每日6~7次,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检查:胸部CT提示“肺大泡”,心电图示右室异常,有早搏。
既往史:有糖尿病史12年。患者2014年检查为肾病综合症,用百令胶囊等尿蛋白控制。前年曾发生胃胀,被诊断轻微“胃瘫”。肾上腺因病切除39年。
处方:黄芪20克,桔梗10克,紫菀10克,荆芥10克,陈皮12克,百部10克,黄芩20克,板蓝根30克,公英30克,鱼腥草30克,白及10克,瓜蒌20克,茯苓20克,党参20克,款冬花10克,半夏9克,浙贝10克,羌活10克。14剂。颗粒剂,冲服。
患者2月后又来诊他病,自述上次服药后效果非常好,咳嗽吐痰均消失,也未再咳血,感觉病情稳定,故未再用药,至今无复发。
按:该患者虽表现为咳嗽、咳血等肺部疾患,但食后腹胀、大便稀溏且次数较多,反映病人脾胃虚弱,可辨证为肺脾两虚证。患者原发病较多,病情复杂,存在正虚邪实病状。治疗当补肺健脾,化痰止咳,收敛止血为主,方能全面。正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古训。处方以黄芪、茯苓、党参等补肺健脾,益气补中;黄芩、鱼腥草、板蓝根、公英清泻肺热,瓜蒌、桔梗、紫菀、款冬花、浙贝、陈皮、半夏等化痰降气,润肺止咳。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且效不更方,全疗程坚持治疗,疗效突出,也显示出中医在治疗西医比较棘手的疑难杂症方面的优势。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北沙参 二冬 五味子: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下一篇:面瘫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经验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