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脓散治疗跖脓疱病
患者沈某,男,73岁,退休。因“手足掌面长脓疱4月余”2012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三、寒露)就诊。患者4月前无明原因,双侧手掌、足掌出现出汗、发热,自觉有蒸汽往外冒。当时未就医,2周后双手、足掌散在起小白点,不易破溃,不痛不痒未予重视。逐渐白点增多、变大,数量增多反复发作。到四川省皮肤病研究所就诊,诊断为:掌跖脓疱病,给予昆明山海棠合剂等治疗3月,疗效不理想,遂来求治于中医。
初诊:症见患者双手、足掌面有散在如绿豆大小白色丘疹,不痛不痒,用注射针头刺破候有脓液。面色不华,神疲,睡眠正常,纳差,小便不能控制,大便稀溏,可见不下滑消化的食物,舌体胖大,苔白厚,脉沉弱。诊其为掌跖脓疱病。此为脾虚、气血不足、瘀毒所致。法当健脾益气,祛毒,佐以活血通络。方拟透脓散加减治之。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0克,山甲(炒末)3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皂角针10克,连翘10克,漏芦30克,茯苓20克。7剂。
嘱其忌食辛辣厚味之品,饮食清淡。慎起居,调情志。
二诊(2012年10月15日):服用前方7剂后患者诉:未再有新的脓疱发生,个别脓疱已经开始变小,纳呆症状改善,大便较诊时好转,基本成型,眠可,舌体胖大,有齿龈苔白。守上方去皂角针,加白芷10克、桂枝5克、桃仁15克继续服药7剂,服法、调护同前。
三诊(2012年10月22日):服用前方7剂后,继续守前方去茯苓,加土茯苓15克、党参30克、薏苡仁30克治疗。14剂,服法,调护同前。
四诊后患者手、足掌脓疱基本消退,诸症消失而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5剂以巩固疗效。
四诊后随访3月患者手、足掌未再发作,诸证消失而愈。
按:该病属于掌跖脓疱病中医“疮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多种原因最终导致脾胃虚损,气血不足,毒邪侵袭。久病致阳虚,阳不实四肢致手足气机不畅掌面失养、毒邪侵袭。
目前治疗多以健脾益气、活血祛瘀为主。本病多与气血虚弱有关。气血不足,四肢失之濡养,虚热内生,肉腐成脓。故提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上以中医补气养血,活血、解毒透脓“透脓散”为基础,加连翘、漏芦、土茯苓而成。《医方考》曰“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故在补血的同时重用黄芪、党参等补脾肺气之品,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四肢能得气血的濡润;配当归味辛而甘,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达头目,下行血海,尚能“旁通络脉”,与黄芪、当归、山甲相配,气血足而血瘀化,使瘀去络通,祛瘀而不伤正:配桂枝温且具宣通、辛润之功,且有阳化气通络,使阳气实四肢,引诸药达四肢,使脉道充盈,促使已经形成的瘀血得化,腐肉得去,新肉得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透脓散 跖脓疱病 气血虚弱 虚热内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白术:除腰脐寒湿 疗脾虚便秘 下一篇:辨治疑难重病需重视核心病机和辨病论治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