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临证感悟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用于治疗历节病。今就该方的原义与临床感悟,略谈己见。
条文解析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从原文分析,此方所治以“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为主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是副症,是一组虚中夹实证候。虚者,阳气虚为主;实者,风寒湿瘀滞,血脉不通。但由于病邪瘀滞日久,有伤阴化热之虞,故治疗用药不惟祛风、除湿、散寒、温阳,还需加滋阴药以润之。清代赵以德分析的恰当,“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则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例。”(《金匮玉函经二注》)
方药分析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中含有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白术附子汤(附子、白术、生姜、甘草、大枣)、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三方的主要成分。而这三个方子均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为主症,所不同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入了麻黄、防风、芍药、知母,增强了祛风、通络、滋阴消肿的作用。有的书上谈及知母,只言“和阴清热”(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而不言知母的消肿作用。《神农本草经》言知母功效为“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知母下写道:“金匮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肢节痹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可知长沙诸方皆从《本经》来也。”所以,临床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不应将知母列为另类。在应用此方时,将桂枝、附子、芍药、知母四味均作为要药,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应为:扶阳气、滋阴血、祛风湿、消瘀肿、止疼痛,凡因风寒湿三气杂之而历节疼痛者,本方应当首选。
案例解析
在《岳美中医案集》里,有一例痹症治验,对理解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义颇有帮助。
男性,17岁。因受河水凉浸,数日后左股关节肿痛,渐及两膝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难以行走,时常发热,经历四个月,后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数剂而愈。
五年后,又因淋雨受冷,发生肌肉疼痛,午后发热,诊为急性风湿病,投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6剂而愈。但左腿仍不灵活,足胫发凉,且有疼痛感,时有心慌、头晕,气短。舌苔薄白,脉数。下肢皮肤干燥,肌肉消瘦。颇符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用药6剂,走路轻快,心慌头晕等症状消失。脉象和缓,又用3剂,诸症如失。二年后,又因雨淋受湿复发。因经济条件所限,未能及时治疗,故致迁延不愈。
从岳美中治疗此例中看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必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有外因干扰,风寒湿因素明显;二是反复发作,导致病邪深入;三是治疗不及时,会迁延成痼疾。为此,医者在诊治这类疾病时,必须精心调理,补虚除邪不可偏颇;患者必须细心养护,不可满足于初愈。
四川名医刘梓衡运用心得
每提到桂枝芍药知母汤,余就想起《临床经验回忆录》的作者刘梓衡先生。刘梓衡是四川有名儒医,岐黄世家。晚年将重点病例,系统整理,写成《临床经验回忆录》。是书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疗效突显。特别是对风心病所致之心衰水肿,用之辄效。
书中有一篇“风心病导致水臌危症治验”,患者罹风心病水肿四年,通身肿胀,腹大如簯,胸下脐上肿大如拳,腿脚肿大不能穿棉裤,眼睑肿如灯泡,小便点滴俱无,气喘胀急,备好棺材,只等一死。刘氏刻诊:舌苔薄白,脉浮滑数。知其还有生机,遂取桂枝芍药知母汤。患者服用一剂,大小便通利,服用四剂,即能起床穿衣。后用三拗汤治疗头面浮肿,服用四剂,肿消。再用真武汤加防己、木通、椒目,连服五剂而愈。
书中道:“桂枝芍药知母汤,原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治风湿性关节炎之大法。我家祖和父辈借以治水肿症,通身肿胀,宜汗利兼施者,往往有效。”又曰:“余阅历多年,认为较诸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更为周到。陈修园加入知母,改名消水圣愈汤(陈氏说此方为‘治水第一方’),但以等分太轻,缺驱风除湿之品,故功力仍缓,难见速效。”刘梓衡在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心病时,曾道:“知母倍于附片,有时增为两倍,不仅起消肿作用,且能抑附子的温燥。虽有麻黄、防风,决不致大汗,即大汗亦不易陷于虚脱。”
刘梓衡之父曾多次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疮痈与烂脚丫等脓毒症,均见奇效。书中记载一例脓毒性关节炎治验,男性21岁,因坐卧湿地、熬夜过多而致。证见诸关节脓肿,痛楚难堪,就诊时病人用滑竿抬来,来时直呼“痛”。关节痛甚时局部火烧火燎,但时又冷痛不已。诊为“白虎历节风。”取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之,并嘱咐大汗后切忌风寒。服用一剂,翌日病人与家属竟乘三轮车而来,疼痛虽然大减,但出门受风,必然复作,后果如所言。改为养阴和血兼除风湿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交替服用。两个月后,病痛痊愈。十三年后随访,并未复发。
刘梓衡还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套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入防己、木通、椒目诸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竟奏大效,肿胀全消。他还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阿狄森氏病(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亦获速效。
入细理解方证与药性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首治疗疑难杂病的良方,药物组成比较复杂,既有辛温祛风散寒药,又有养阴清热药,还有益气健脾药。其综合配伍的药力,辛温燥热性能比较强,清润过轻,恐有伤阴耗气之弊。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痹症,必须对其方证与药性有入细的理解。
首先,对于桂枝芍药知母汤所治是风湿性关节炎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必进行争论。应以临床症状的特性和主症作一肯定。该方证病因有明显感受风寒湿邪的因素;其病变主要表现在关节;而症状是关节肿大、疼痛难忍,屈伸不利;脉象沉细无力。就证候性质而言,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风寒湿邪阳气虚,病久耗阴关节痛。
其次,为什么刘梓衡会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心病呢?这里有异病同治之理。剖析该方的药物组成,不但有桂枝汤的成分,还有真武汤的主要药物,特别是方中桂枝、附子、麻黄、干姜等,性味极辛极温,既能扶阳散寒,又能通经达络,药力极强。这种温养阳气与温通经络的双重作用,对阳虚络阻的风心病,是非常合拍的。遗憾的是,有些书在对桂枝芍药知母汤释义时,只言治疗痹症,而不言心脏病及其他疾患,这种缺憾应当补充之。
最后,若按汉代一两折合现在15.62克计算,桂枝芍药知母汤总剂量为492.98克。其中知母为62.48克,芍药46.86克,两味合计为109.34克,约占总剂量的22.2%。这从侧面反映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药性是非常温热甚至燥烈的,它所对应的证候是风寒湿或寒湿性突出者。芍药与知母在该方中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清热,而是补益肝肾,滋润关节,尚可减少温燥药伤阴之弊。如苏世屏所言:“举桂芍知母以名其方,以桂枝行阳,知芍和阴,阴阳调和,而风寒湿热杂糅之邪,自不能留,而正气可复矣。”(见《金匮要略原文真义》)
刘梓衡在其“脓毒性关节炎治愈特验”文后道,“难治、不治之病,只要认清证候,轻重缓急,因利乘便,守定大经大法,触类旁通,灵活施治,固不必求仙丹于蓬莱,畏困难而却步也。”足见守定经典大法,灵活辨证论治,胸中了然药性,定能用常方芟除难疾。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痹症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桔梗汤加减7方治咽痛 下一篇:无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