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要处处重视保胃气
关于胃气,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医家李杲《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清代医家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曰:“胃气者,柔和之气也,病在胃气者不可攻。”
自古“胃气”内涵不一,但不同内涵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即:皆以胃的吸收消化功能为基础。
胃气在经方理论中的概念
经方理论中的胃气是指谷气。胃气是人的后天之本,担负着为人体运化给养的功能,关系到人体正气强弱,营卫气血生成、运行、输布,是人身生长发育及抗病愈病的能源,须时时顾护。胃气旺盛则人体化生有源,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胃气虚损衰败,则人阴阳失衡,百病丛生。
《伤寒论》条文谈误治最多,救误方法亦最多。汗、吐、下法的误用,皆伤及胃气,胃气一伤,则中气虚损,营卫失和,气血失调。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危。危症痼疾,必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贯穿全书,处处以养、和胃气为第一要义,为医临证须臾不可离此理念。
朱某,女,38岁,胃痛伴泄泻1月余,2015年9月24日初诊。
主诉:胃隐痛,时轻时重,医院诊为胃炎,多方求治无明显疗效。
刻诊:胃脘处隐痛并觉胃凉,时胀满泛酸,晨起头懵干呕,便溏不爽,1日2次。口干、苦,口臭,不渴,纳可,眠差,双膝下轻度水肿,无畏寒,正常汗,心烦,近1周来小便稍频,便时热痛,月经、带下正常,舌淡舌边尖红,苔白滑,脉弦细。
辨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合病。寒热互结痞证,溢饮轻证。
病机:上焦郁热,中焦水饮,下焦湿热,水饮滞于表位(溢饮)。该患者有胃虚寒,有津伤,又有湿热,又夹杂表位水饮阻滞。胃虚寒与湿热夹杂,寒热错杂,热多寒少,治疗很难下手,但重点是要抓住胃虚的关键病机。中焦胃气得和则气机升降复常,诸症都能迎刃而解。
治疗重点为温中、补津、和胃,同时还要降逆、除痞、治表,以及利尿、除湿热。
方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其中生姜与干姜合用,生姜温中发越表位水气寒湿,干姜温中散寒固护胃气。
患者诉5剂后诸证减轻。二诊仍然感觉胃凉,加重干姜量,又服10剂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易筋经导引法大道至简的中医导引术 下一篇:叶天士运用“静治”“静药”经验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images/zyzj.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