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子”小议
一日,读到《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篇:“凌,交节病变,总是虚证。目泛舌强,脊背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当宗河间浊药轻服,名曰饮子。熟地(五钱),咸苁蓉(八钱),炒杞子(三钱),麦冬(二钱),云苓(一钱半),川石斛(三钱),生沙苑(一钱),石菖蒲(一钱),远志肉(四分)。饮子煎法。”
顺着叶天士所指,找到了金代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地黄饮子,其煎服法是这样要求的:“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五、七叶,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另外,刘河间还有麦冬饮子、柴胡饮子、连翘饮子等方,煎服法同地黄饮子。唯大黄甘草饮子不同,是用井水1桶,将前药同煮3~5时,如稠糨水,少候大豆软,盛大盆中,放冷,令病人食豆,渴食豆汤,不拘时候。
何为饮子
查阅了《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中医词释》《中医辞海》《中国百科大辞典》《常用中药词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等部工具书,基本解释:一是指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二是不规定时间冷服的汤剂。结合刘河间饮子服法,饮子是指少量、频服的中药汤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冷服,可以热服。叶天士“浊药轻服,名曰饮子”是从饮子作用而言的。
饮子起自何时
现无从考证,《华氏中藏经》传说是华佗所作,其中的五皮散就是一首饮子方。其煎服要求是:“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但是,饮子盛行于宋代,是不争的事实。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中记载有许多含饮子的方剂,如清凉饮子、十全饮、参苏饮、木香流气饮等。尤其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脚店对面,虹桥桥头有一饮子摊,上罩两把遮阳大伞,上面吊着“饮子”小招牌,旁边有三位挑担的人,正在买饮子。另一处“久住王员外家”门前有一家或两家“饮子摊”,各撑一把遮阳伞,一个卖“饮子”,一个卖“香饮子”。一小饭铺前,一把遮阳伞下,也似有一“饮子”摊。说明宋代“饮子”已经从药局走向市场,其繁荣鼎盛可见一斑。因为“饮子”多用散剂煎煮,所以,就出现“饮”“散”方名混用现象,如上面的五皮散,再如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黄散、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实脾饮(又叫实脾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等。
饮子有何作用
诚如叶天士所言,浊药轻服,有频补、缓补,气阴双补之效,防止浊药碍胃,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针对补气、补阳药有少火生气之义;节省原药材;取其轻清之气,走肺表之卫分,防其药过病所;适用于大量人群服用,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从革作辛”议辛味 下一篇:温胆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