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化浊丸主治肝浊(脂肪肝)
调脂化浊丸组成:制首乌75克,丹参50克,桑葚80克,杭白芍45克,生黄芪75克,党参50克,麦冬45克,生地60克,西洋参60克,南山楂45克,红曲45克,五味子25克。
用法:上方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1丸。
功用:益肾健脾、祛痰化浊。
方解:方中制首乌、桑葚、生地、麦冬,滋阴益肾;白芍、五味子,味酸入肝脾心经,补脾益肾;黄芪、党参、西洋参,补益脾气;山楂、红曲、丹参,活血化瘀、化痰降浊。
主治:肝浊(脂肪肝)。
症状:体型肥胖、精神萎靡、周身困乏、不耐劳累、纳食无味、夜寐欠安、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腻,脉弦或滑。
验案举要
王某,男,60岁。乏力、易疲劳3个月。患者诉近3个月来常觉精神萎靡、乏力、容易疲劳,以致工作效率降低。曾于体检时发现脂肪肝混合性高脂血症,于当地医院就诊,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后因患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升高,考虑药物性肝损害而停药。刻见:精神欠佳,体型偏胖,面色红润,纳食无味,睡眠一般,小便正常,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弦细滑。血压140/90毫米汞柱;腹部B超:脂肪肝。
诊断:肝浊(脂肪肝,高脂血症)。
辨证:脾肾亏虚,痰浊困阻。
治则:益肾健脾,祛痰化浊。
方药:调脂化浊汤一料,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克/丸,2次/日,1丸/次。
二诊:服上药1个月余,患者自觉精神转佳体力渐增、纳食知味、大便成形,每天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仍宗上方两料加减继服3个月,复査血脂正常,肝功能亦正常。
随着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现代人习惯于高脂饮食,且多静坐工作,缺乏必要锻炼,如此摄取过多,而代谢不足,导致高脂血症、脂肪肝,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体会:肝浊一病,病机主要为脾胃失健运,升降失常;肾脏受损,虚不泄浊,造成营养物质过剩而堆积体内,日久成痰化浊,发为本病。针对于此,治以益肾健脾、祛痰化浊为法,并创制调脂化浊方进行治疗。鉴于本病治疗需长期服药方可获效,故变换剂型改为丸药,便于患者携带、服用。临床用之,常收显著疗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针药并用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验案 下一篇:木防己汤治疗胃痛一例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