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浮脉治疗产后阴吹
阴吹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宜膏发煎导之”。仲景认为阴吹是因阳明燥结,腑气不通,胃气下泄,不走谷道而逼走前阴所致。然临床治疗不拘于此,后世多有发挥。陈素庵认为“此系足少阴、厥阴二经血虚所致,失久不治,必至漏而半产,宜当归羊肉汤”。《医宗金鉴》指出“若气血大虚,中气下陷者,宜十全大补汤加升麻、柴胡,以升提之”。《温病条辨》认为“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牛某某,女,29岁,工人,2015年1月8日就诊。患者体格壮硕,二胎顺产后第15天,外感风寒,不慎受凉,咳嗽流涕,伴见阴道频频有气作响,因月子未出且母乳喂养,不欲服药,家人煮服红糖水不效,2日后症状日渐加重,恐传染小儿,已停母乳,无奈就医。诊其舌质淡,苔薄白,精神尚可,轻触皮肤即得脉,向下稍减,左大于右,寸关尤甚,右手脉略细,断为整体浮脉,略兼细象。脉证合参,辨为外感风寒为主,兼有气血亏虚。治当外散风寒,内补气血。处以桂枝汤原方。
处方:桂枝12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15克,甘草8克。诸药煮取600毫升,一次服用150毫升,喝稀粥半碗,盖被发汗至全身微微发热,隐隐汗出,秋衣触之略潮为度。若不发汗,如前法再服,不论次数,直至汗出停药。
1月11日二诊:自述第1日服药2次无效,次日再煎600毫升,产妇心急,一小时内喝完,半小时后汗出湿衣。自觉感冒已愈,阴道不再有气作响,然精神略有不振,诊其脉象,浮脉已消,而渐有下沉之象,处以芍药甘草汤原方3服。
1月15日三诊:诸症皆消,病愈。
浮脉属阳,其病在表。“浮者,脉在肉上行也”(《难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说明了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的形象。外邪侵袭人体,太阳为一身藩篱,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充盛于外,故见浮脉,这是最常见的病机。浮脉亦可见于瘦人或虚阳外浮。瘦人因皮下脂肪浅薄,而使脉形显露于外,此属正常生理脉象。
由上可知,阴吹之病,临床以脉法辨病机,脉证合参确定治则。患者产后体虚,《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产子后胞宫最虚,阴道松弛,外感风寒侵袭,内使胞宫恶露排出受阻,外使阴道愈合受限,机体防御能力下降,气流乘虚而入,淅淅作响。看似为妇科杂病,实由外感触发,治当以外感为主,而内伤自愈。
外感风寒,以汗解之。发汗为攻邪之法,需谨慎使用,其程度要因人因时而论。新产多虚,气血大亏,而血汗同源,虽外感风寒,医者一般不敢妄自发汗,再损津液,恐生变证。然“有故无殒”,临床不可拘泥教条,需要时大胆用之。且患者体格壮硕,自述平素体健,观其精气神俱足,两手脉浮明显,左手略兼细象,可知气血虽虚,但不严重,风寒外邪才是其主要病机,需以散风寒为主。但考虑产后的特殊情况,不可峻汗,却取桂枝汤微发其汗。
方中桂枝辛温发散,驱除外邪,芍药酸寒收敛,滋养营阴,相反相成;生姜、大枣补益中焦,化生气血,顾护汗源;另加甘草助姜、桂,辛甘化阳,助芍、枣酸甘化阴,同时调和药性。本方使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为仲景群方之魁,正适用于产后体虚,外感风寒不任重汗者。产妇心急,多服汤药,脉渐有下沉之象可知风寒已解,虚像渐露,过汗伤阴,取芍药甘草汤以救其阴。
临床时,既需要了解古人对疾病的认知,取其精华,又不可盲目照搬。诊断时需要脉证合参把握病机,治疗时又需攻邪有度,扶正有法,不可偏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辨浮脉 产后阴吹 金匮要略 腑气不通 胃气下泄 膏发煎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运气思维指导流感治疗 下一篇:车前草煎汤治痛风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