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的中医治疗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增大的现象,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查,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厘米,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黏连,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病因 急性感染细菌病毒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慢性感染,如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肿瘤 恶性淋巴瘤如Hodgkin病;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浆细胞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肿瘤转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淋巴结肿大的中医认识
中医把淋巴结肿大称为“痰毒”“痰核”“核”等。本病因外感六淫邪毒,侵入肌肤,邪毒流注于经脉,与内蕴之痰湿交结,致使营卫不和,邪郁化热,气血凝滞,经脉阻遏而成痰毒。若发于颈部者,多因风热、风温之邪侵袭所致;发于腋下等处,则以内蕴火热之邪而生;发于腹股沟等处,多为湿热为患。
辨证分型
风热邪毒症状 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压痛,推之可移,皮色未变,有发热,头痛,四肢酸楚,咽部疼痛等,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候分析:风热之邪袭于肌表,凝于咽部,邪热入里与内蕴之痰湿互结,邪郁化热,经脉阻遏,故见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表邪未清,故有发热、头痛、肢体酸楚等。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袭表之象。
痰火内结症状 淋巴结明显肿大,质地坚硬,压之作痛。继则肿块固定,推之不移,并有按之波动之感。伴高热,烦渴,纳呆,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证候分析:邪毒化热入里,或毒热内盛,与痰邪互结,瘀滞经脉,故肿大明显,质坚压痛。日久热盛,痰核化脓腐溃,故推之不移,按之波动。邪热内盛,正邪分争则壮热,烦渴,舌红苔黄腻。
辨证治疗
风热邪毒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方:清热散结汤(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5克,石膏30克,山慈菇15克,夏枯草20克,栀子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瓜蒌20克,浙贝母15克,皂角刺12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12克,丝瓜络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火内结 清热泻火,解毒消结。主方:解毒消肿汤(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菊花12克,山慈菇15克,虎杖20克,夏枯草20克,连翘30克,败酱草20克,鱼腥草20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丹皮12克,生地20克,天葵子12克,全蝎10克,地龙12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曹元成)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淋巴结肿大 中医治疗 痰毒 痰核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