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汤主治胃痞病
组成:柴胡12~24克,麸炒白芍12~30克,麸炒枳实15克,陈皮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15~30克,川芎12克,醋香附12克,紫苏梗15克,姜厚朴15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三七粉3~6克(冲服),炙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
主治: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呃逆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弦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景岳全书·痞满》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发为痞满。王道坤认为:“百病生于郁”。气郁日久,可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气血瘀滞,湿聚成痰,留而不去,必致痰郁。对于气郁、痰郁、血郁杂至而成的胃痞病,王道坤遵循“木郁达之”的原则,重在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郁自解,辅以和胃化痰、化瘀消痞,已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疏肝和胃汤是由四逆散、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诸方化裁而来,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升发阳气,枳实行气破滞,与柴胡相伍,升降相因,白芍养血柔肝,配合甘草,补肝体,缓肝急,四药合用,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加用川芎、醋香附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力;陈皮、姜半夏、茯苓、紫苏梗燥湿行气、和胃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姜厚朴降逆化痰、下气消痞;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功。
临证加减:若见身热烦躁属气郁化火者,可将柴胡加量,并酌加焦栀子、淡豆豉、黄连、淡竹叶;若见泛酸烧心甚者,可加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若见胃脘痞满甚者,加木香、砂仁;若见口干、口渴欲冷饮、大便秘结属热盛伤阴者,可将白芍加量,并酌加北沙参、麦冬、槟榔;若虚烦不寐者,将茯苓易为茯神,酌加酸枣仁(胃酸明显者勿用)、柏子仁、制远志;若见气短乏力、大便溏薄属脾虚者,可将枳实易为枳壳、并酌加红参(另煎兑服)、干姜、麸炒白术、炮姜;若见胃脘刺痛、舌质紫黯、舌下静脉迂曲怒张中度或重度属血瘀胃络者,并酌加三棱、莪术。
临证备要:
1.本方所主治之胃痞病,近似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此类疾病病情顽固,病程较长,王教授认为在本病治疗上,3个月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应劝告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2.王道坤强调,情志失调是胃痞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人体情志活动是正常生理表现,若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所能调控的范围,则会使人体气机逆乱,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正如《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故特别嘱咐患者舒畅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勿忧愁恼怒。
3.服用该方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宜规律,切忌饥饱无度,应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忌浓茶、烟酒、咖啡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王氏妇科应用柴胡体会 下一篇:治疗颤证经验浅析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