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咳、风哮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就诊率达35%,应用传统理论诊治部分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等病症,疗效欠满意。
在临床上,病人表现为干咳,常呈突然发作,为阵咳、顿咳、甚至呛咳;病人表现为哮喘突然发作,痰鸣气喘,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等先兆症状,这是风哮的临床表现。为此,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咳、风哮理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筛选,制定“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平喘”治疗方法与方剂,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关于风咳、风哮的理论,晁恩祥教授认为它属于中医哮病或咳嗽的一个证候。提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为其主要病机,提出了“以风论治”。
风咳病人以咳嗽为主症,表现为干咳无痰、少痰或者咽痒。病人症状明显特点就是干咳、咳嗽、咽痒、痒即咳嗽,或者是表现为呛咳。同时,病人有气急的表现,往往会因外界冷空气、特殊气味的变化诱发而加重。另外,这类病人就是晚上重,早晨轻,白天轻,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采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为治法,选用苏黄止咳汤,又发展为苏黄止咳胶囊。
风哮病人往往是时发时止,发作时喉中有痰鸣,有声,反复发作;缓解时又和正常人一样;另外发作前有鼻痒、咽痒、打喷嚏等。采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平喘为治法,选用祛风解痉平喘汤,后来改名为黄龙舒喘颗粒,主要是炙麻黄、地龙等,与上个方子区别是增加了白果和石菖蒲,用于平喘作用。
风咳、风哮理论,反映了风的致病特点,丰富了哮喘病以痰为中心和外感咳嗽以寒、热、燥为辨证要点的内容。另外,将风咳、风哮与现代医学的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疾病相链接。
早在1988年,在晁恩祥教授的指导下,根据“风哮”的理论,采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平喘”的治疗方法,对黄龙舒喘颗粒从动物实验和临床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分为两组,实验组是黄龙舒喘颗粒组,对照组是小青龙颗粒组。观察指标,选择病人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及其他的指标。结果表明,无论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包括起效的时间、平喘的作用以及改善肺部的鸣音等方面,黄龙舒喘颗粒都比小青龙汤有明显的优势;对肺功能的改善,以及降低升高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等,都有明显的疗效。
风咳、风哮理论,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认可,如王永炎院士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就把风咳、风哮列入相关病症中。2008年,被《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以及《中医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三版)等行业标准所采纳。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风咳 风哮 晁恩祥 风邪犯肺 肺气失宣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药治疗呼吸衰竭 下一篇:无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