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外治法效捷易行
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由来已久,本方法具有药少效捷、法简价廉、易于推广等特点,是别具匠心的治疗方法之一,今人应努力继承发掘,使之更加完备并发扬光大。
外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外治法始于《内经》,在《内经》中有用桂心渍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论述外治法颇多,如“火熏令其汗”,“赤豆纳鼻”、猪胆汁蜜导法、猪膏发煎润导大便、小儿积疳点药烙之、苦参汤洗法、雄黄熏法等,其治法已比较完备,可视为形成期。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外治法得到了发展与普及,西晋的《崔氏方》,宋·《和剂局方》《外科经验全书》,明·《外科证宗》《本草纲目》,以及清·《医宗金鉴》均有膏药的记载,在此基础上,吴师机集前人外治法之大成,扩大了外治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内科疾病,研制了数十种膏药方剂,创立了数十种外治方法,对外治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瀹骈文》是内科疾病外治法之大成
《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是我国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其刊方137首,其中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有94方,占69%,治疗病种达33种之多,其证候多达85种,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为其它医着所不能比拟的。
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外治法论述了如下观点:病机不同,用不同膏药,注重外治法中的辨证施治。根据异病同治的理论,提出膏药可统治百病的观点。吴氏还指出:“膏中用药味,必须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虽苍术,半夏之燥,入油则润;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鳖之毒,入油则化,并无碍。”认为精选溶剂在群药中有重要意义,即便是死毒剧药,若与溶剂相应,亦可发挥其治疗作用而无毒害。吴氏提出,用膏药时,“若脏腑病,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限对,是心与丹田应”,若能选穴精当,则可既收药效,又收穴效之益。
继承发扬外治法是当务之急
内科疾病外治法,应大力继承,推广普及。在这方面,临床报道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科疾病外治法适应证多达30余种,其有效膏药达122种之多。论其功效,则有祛邪扶正、协调阴阳、枢转升降等,论其法,则有汗、清、下、消、补、温、和等,例如用脐压散治疗高血压、用哮喘膏治疗哮喘、用白川草糊剂治疗痹证、用附马散治疗面神经麻痹、用敷脐疗法治疗黄疸等。我们用吴茱萸、牛膝、菊花、肉桂、茵陈、茺蔚子、桑叶、茯苓,水煎洗脚治疗高血压病多40例,全部有效,用头痛外敷方治疗头痛,止痛率达100%,用肠痈敷剂治疗肠痈,疗效相当可观。总之,内科疾病的外治法,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应当努力继承挖掘,使之在医疗保健事业中重放异彩。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风寒湿性关节痛治验 下一篇:经方合用治顽固性失眠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