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治鼻槁一例
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黏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笔者辨证应用补中益气法治疗鼻槁,疗效较佳。
病例:朱某,男,30岁,教师。
主证:鼻内干燥,自觉鼻塞,鼻流少量黄脓涕。一年来,经常头痛头昏,香臭不辨,脓涕呈腥臭气味。形体消瘦,纳差腹胀,少气无力,易困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检查:鼻黏膜色淡,鼻甲严重萎缩,鼻腔宽大,鼻内肌膜干燥不荣,鼻道内见干性涕痂附着。
诊断:鼻槁,证属脾胃虚弱,湿热熏蒸。
治疗:健脾益气,清热去湿化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泻白散加减。陈皮6克,白术、党参、茯苓、白芍、当归各12克,柴胡、升麻各3克,黄芪、桑白皮、地骨皮、熟地各15克,茵陈、路路通各20克,蒲公英30克,甘草3克。12剂,水煎服,每日2次。
外用自制鼻炎灵滴鼻,每日3次。
按:鼻槁一词,首见于《灵枢》,其曰:“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鼻为肺窍,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土为肺金之母,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主运化水湿,主升清,主肌肉,这些生理功能都与鼻密切相关。
脾气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则鼻肌失养,鼻内干燥;脾虚湿盛,湿郁化热循经熏蒸鼻窍则鼻涕腥臭、干痂残留;清不升、浊不降则清窍不利,可使鼻塞不利,不闻香臭、头痛头昏。
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去湿化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肺;泻白散宣清肺气;茵陈、蒲公英以清利湿热。脾运健,气血充,湿热去,清气升,则鼻肌得养,诸症自愈。
本病属慢性疾患,若久病不愈,则易夹击瘀,可在辨证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以助活血通络、化瘀生肌。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远方来的病人谈“神方” 下一篇:无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