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发展困境之症结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汲取并蓄含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汗水一路蹒跚地走到今天。它旧,旧到还用着阴阳五行、四气五味这样的理论基础指导临床治疗,对它不了解的人几乎会把它当成封建迷信;它新,新到现代肿瘤内科最前沿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在体现它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是中医学疗效难适应循证医学的评价。首先是不能套用随机双盲的队列研究方法,中医学讲究辨证施治,与西医学的辨病论治不同,它根据疾病的阴阳、寒热、虚实等不同来决定用药,比如胃痛可以是肝火犯胃之证,也可以是瘀血内阻之证,这其中又不免有夹杂的证候,如肝火犯胃兼夹胃阴不足之证,同样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药物治疗,这对开展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是非常棘手的。
二是疗效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中医学治疗的过程中,临床症状的缓解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现代临床研究中可以把症状的改善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比如癌症治疗中的疼痛评分,但是因为主观性太大,实际操作起来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临床试验是肿瘤治疗中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每种药物或者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前都必须经过三期临床试验验证,它通过中位生存期、总生存期等指标实实在在地反映治疗手段的优劣。中医学因为药物的个体化应用,开展这样的研究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不以药物,而以治疗原则作为干预因素,或许也可以作为评价中医药疗效的手段之一。
三是创造经济效益不如西医。中医中药是来自中国民间的治疗手段,所以除了珍贵稀少的个别药物,如冬虫夏草、铁皮石斛以及野山参等,大多数药物都非常廉价。最重要的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不在于药物的价值,而在于医生的辨证水平。老百姓难以理解中医师为诊疗过程所付出的知识积累所应得的报酬,神奇的中医正骨术就是在同 “钢板螺钉”的战争中日渐衰落的。
四是中医人才发展受环境制约。国家虽然有大力扶持中医发展的各种政策,在中医药学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中医名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方式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这无疑都是积极的。但是,在年轻一代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科学的政策导向,中医院校盲目扩招的同时,国家又在医师的执业范围规范化问题上限制中医师在许多医院,特别是西医院的临床岗位的行医资格,进一步导致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许多毕业生也纷纷改行,中医学后继乏人。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新闻 中医 中医学发展困境之症结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国粹”出口何时不再尴尬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