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医伤科形成及学术成就
关于佛教医学——禅医
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印传佛教汉化的三大教派之一“禅宗”。禅宗教派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为“心理医学”的发源。
禅宗重视的是佛教独立自主的根本精神,为了在新的条件下保持这种精神,就不得不另立戒规,在这种情况下,道信创制“菩萨戒法”,开始了禅宗的戒律革命。
北宗《大乘五方便》中载:授戒仪式由大和尚(即禅门宗师)主持,先令修禅者胡跪合掌,发四弘誓愿,然后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教授三归依,再问五种能与不能,即“一者,汝从今日乃至菩提,能舍一切恶知识不?能;二者,亲近善知识不?能;三者,能坐持禁戒,乃至命终不犯戒不?能;四者,能读诵大乘经,问甚深义不?能;五者,能见苦众生,随力能救护不?能”,然后授三聚净戒,再令各自忏悔。
菩萨戒的实施,是达摩开创的禅宗的重大发展,也是印传佛教的自身修性转向“普渡众生”的革命,是中国化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能见苦众生,随力能救护不”?“能”,成为佛教徒出家的誓言。而伤残病痛是众生之苦,禅宗医药也就应运而生。因此,确切地说,我们今天说的“佛医”,应该是“禅医”。
佛道合一的禅医伤科形成
印传佛教自汉末至唐朝,中国化的教派有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但唯独由达摩在少林寺创立的禅宗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的教派。这与禅医的形成不无关系。
禅宗始祖达摩在少林寺训示众徒:“欲见性,必先强身”。强身一是习武,二离不开医药。禅宗自实施“菩萨戒规”后已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佛教徒,一为自己的强身,二为“救众生苦”习学医药,以提高自身的“随力能救护”。而禅宗佛教与道教的结合,医药是重大契机。原因有二:
1、少林寺所处的嵩山,自古是道家发祥地,传说老子曾降于嵩山,为道士寇谦传授经戒。禅宗开放式的佛教徒,因地域关系,必然受道教意识的影响。禅宗教徒所遵循的:“亲近善知识不?能。”道家的阴阳五行哲学思维是“近善知识”,自然受禅宗教徒的接纳。如少林武术中著名的“少林五行拳术”、“少林五行八法拳”就是例证。
2、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到唐代已十分丰富和成熟,而这时期的中国医药专著不少出自道家之手,如著名的晋代葛洪是道家一代宗师,他所著《肘后救率方》影响广远。唐代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是一道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历史名著。
禅医最早的医学专著,当是奠定中医骨科基础的《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作者是晚唐蔺道人。我们今天已无法找到史料证明蔺道人是否少林寺高僧,但从后人对他的传记中可证他自身已是“佛道合一”。值得称颂的是,其所著《理伤续断方》奠定了中医骨伤科的理、法、方、药基础,是中国骨科的经典著作。此书如无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写不出来的。可见,在公元八、九世纪,禅医伤科已经形成。
禅医的另一亮点是“少林药局”,在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17年)成立,但从学术著作的出现来说,禅医伤科应为禅医最早的学科。
禅医伤科的学术成就
如果从禅医的角度来看,中医骨伤科历史上主要著作几乎均出自禅医。
蔺道人(头陀)的《理伤续断方》的正骨科成就简介:首创麻醉接骨技术;确立骨折复位、夹板外固定、功能活动、内外用药的治疗大法;首创今天称之为“手摸心会”(相度忖度)、拔伸牵引(拔伸)、端挤提按(撙捺、捻捺)等骨折复位手法;实施清创及手术扩创(雕刀切开)治疗开放性骨折及颅脑损伤的救治;介绍复位肩、肘、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法——靠背椅复位法及牵引屈曲复位髋关节法以及四肢骨折、肋骨骨折治法;介绍46首治伤方剂,建立辩证论治内伤法,其中著名四物汤、大成汤、活血丹、五积散至今还是临床常用方。
禅宗高僧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的学术成就。首创按部位、穴位用药法,根据道家导引“小周天”出现的气功生命现象,结合经络学说有关任督流注的理论,创立“血头行走穴道论”,开创穴位时辰不同致伤轻重有别的时间医学的先河。
该书对创伤用药继承发扬《理伤续断方》经验,所介绍的“用药歌”上、中、下三部用药法以及70多个重要穴位的治疗方药,成为后来少林武术伤科的主要方药。书中所载诸如“七厘散”、“八宝丹”、“生肌散”、“万应膏”、“英雄丸”、“刀口生肌散“等,至今还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药。《跌损妙方》是中国武术伤科的代表作。
《江氏伤科方书》和《救伤秘旨》对《跌损妙方》的继承和发扬——武术伤科形成。清朝道咸年间,安徽婺源伤科名医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公元1840年)。同时期,浙江天台武术伤科名医赵廷海广泛收集伤科方书编成《救伤秘旨》和《救伤秘旨续刻》。
江、赵二人的著述,既是将《理伤续断方》的理、法、方、药结合武术致伤特点的临床运用,也进一步发展《跌打妙方》穴位时辰时间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异远真人的穴位论治,发展到36致命大穴72小穴的辨穴治伤法,并首次介绍致命大穴致死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上发展了《跌损妙方》的按穴位论治法。
至善禅师是南少林的开山宗师,他是少林寺禅宗高僧,到福建泉州传授少林拳,后发展成“咏春拳”。同时也传授了跌打点穴治伤的秘术,著《少林寺秘方铜人簿》,该书是最早出现的伤科“铜人簿”。
到晚清民国年间,两广流传的《少林寺秘传十二时辰二十四方》是以手抄本传世。笔者见到的30多种抄本以《吕氏抄本》论述穴道、症候和方药较确切和实际。十二时辰十二穴和二十四方是以异远真人的“血头行走穴道歌”和“用药歌”为依据,其配方规律也是依据“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及加减法和“十三味总方”加减法进行配方的。《吕氏抄本》不仅载十二穴道的位置、受伤后症候表现以及治法方药,还有八个致命大穴和十四方,合二十四穴四十一方,这些方剂依据功能命以方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禅医伤科形成及学术成就 禅医伤科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行住坐卧 各得其宜 不可至疲倦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