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学说切要
李东垣身处战乱年代,受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学术思想的影响,突破前人框框,创立了“阴火”学说,为治疗假热症拓展了更广的思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由于“阴火”临床上见症错杂,且易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等假热症相混,本文对此加以论述,以便临证时能虚实寒热分明。
病理基础是脾胃气(阳)虚
脾为元气之本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天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认为脾胃受损,则元气虚而疾病乃生。
脾胃气虚,阴火内生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阐述了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元气充足则阴火自然消失,二者相互制约。脾胃气虚则元气虚,阴火内生。
病机是谷气下流,
挤占相火,相火上乘
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故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李东垣所指出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还认为“……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又说“脾胃元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论中所言的“荣气下流”,实则清阳下陷之意,与上文之“谷气”皆为脾胃化生之精气;荣气下流,挤占相火,使相火离位上乘作祟而见“热中”,形成“阴火”。
但《阴火》文中认为:“李氏对阴火理论阐述却比较含糊,以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认识见仁见智,没有统一定论。”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另者,《阴火》文中第一大标题“气虚是阴火产生的原始病机”的提法,笔者认为,气虚是一个证候,病机是致病原理,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显然不合逻辑,如果不是笔误的话。
狭义、广义“阴火”之别
“阴火”一词,首见于《脾胃论》,如前所述是指脾胃气虚导致清阳不升,谷气下流,使相火离位上乘所致,此为狭义“阴火”;广义“阴火”为泛指一切正气内虚所引起的内伤发热,包括李氏“阴火”、阴虚火旺、阴盛格阳等,在临床上见证也较复杂。(列表比较见图)
三者都有“热”的假象,但病机不同,治法迥异,临证需详加审辨,才能提高疗效,正如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指出:“……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汤之法。……选甘温之品,……唯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综上所述,李东垣所创立“阴火”与阴虚火旺、阴盛格阳的病机、治则完全不同。然而,《阴火》文中第二大标题为“命门之火实为阴火的直接来源”并认为①“脾胃受损,气机流转减弱,命火蓄而成热,渐成阴火”。②“脾胃受伤,水谷之湿阻塞三焦,命火郁而成热,渐成阴火”③“资助乏源或劳役损耗,命火自身主动性下降,致成阴火”(分别列为三个小标题),均无明确指出荣气下流,挤占相火,相火上乘的病机,都仅仅说明了脾胃受损,阴(精)亏虚,命火渐成“阴火”,只是符合广义阴虚火旺病机而已,其治则为滋阴降火,与李氏所创立的“阴火”治则自然迥异。
临证要旨
蒸蒸燥热的本质乃脾胃气虚
由于脾胃气虚,荣气下流于肾,挤占相火,使之上乘土位而成“阴火”,临床见证如李氏指出的“……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使阴火上冲”,又说“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脉洪”。此皆由于清气下流,使“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使恶之也”,阐明了阴火的症状特点。
透过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
运用“阴火”学说治疗假热证,一定要仔细察小便、察舌、望神气、闻声息、切脉等以便从错杂的症状中透过“热”、“实”的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①该类疾病多延医日久从而使脾胃气虚,病程多较长。②须有脾胃气虚的见症,甚至滑脱见症,如腹胀,便溏,或泄下清冷,脱肛,子挺,遗尿,遗精等见症。③在复杂的见症中,即使“热”证明显,如舌苔黄甚或黄腻等,若是有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迟缓等脾胃虚的征象,可运用阴火学说进行治疗。
“甘温除热”是主要治疗原则
李东垣重视脾胃阳气升发,认为升阳气就是降阴火,脾胃阳气升发则元气自旺,浊热阴火自潜,创立了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有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黄芪肉桂柴胡酒煎汤、升阳散火汤、当归龙胆汤、升阳除湿汤等数十方,无不含有补气,升阳之意,体现甘温除热原则,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
脾为气之本,肺为气之母,补中益气汤中以黄芪为君,补肺益卫气而固腠理;臣以人参、甘草补脾胃元气以泻火;白术苦甘温,除胃中寒湿,当归和血脉为之佐;清阳陷于下,故用气清味薄之柴胡、升麻为使,引芪、参等甘温之气上升,升举下陷之清气复于脾胃,也借少阳生发之气以上煦心肺,可见甘温除热剂正是为补气升阳降浊而设。
临床应用
李东垣创立甘温除热法治疗阴火所致假热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近代医家用于治疗寒热虚实错杂疑难症,都取得很好的疗效,如戴建林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河南中医》1986;(6):14);曹耀远用甘温除热法治疗癌症术后长期高热(《新中医》1985;17(8):40);戴听涛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产后发热,恶露不尽(《中医杂志》1985;25(3):58);王侃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小儿猩红热毒血症等(《中医杂志》1981;22(12):26);笔者也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小儿疳热、眩晕、儿童嗜食寒凉引起的电冰箱综合征,只要扣紧“阴火”病机,用甘温除热法论治,每可取得满意疗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治阳痿良药 蜈蚣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