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病疗效满意。根据带下病的临床表现,分型为虚寒(脾肾阳虚)型、湿热(毒)型。治疗上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及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为基本治疗法则。
虚寒(脾肾阳虚)型: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或黏稠无臭味,淋漓不断,神倦肢重,纳少便溏,面色白光 白或晦黯,腰酸痛,小腹冷感,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缓。
治宜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方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山药、白术、苍术、白芍、柴胡、车前子、菟丝子、泽泻、茯苓各10克,荆芥穗、甘草各6克。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芡实、龙骨、乌贼等以固涩止带;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湿热(毒)型: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或赤白相兼,或如脓样,或如豆腐渣样,质黏腻,气味秽臭,或阴痒,阴中灼热不适,脘闷纳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宜清热(毒)利湿,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味:山药、车前子、白果、芡实、黄柏、泽泻、茯苓各10克,板蓝根、紫花地丁、败酱草各30克,蒲公英、连翘、半枝莲、薏苡仁各20克。如伴阴痒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以解毒止痒。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湿邪为患。湿邪影响任带,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形成本病。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本病的病机。湿邪侵及人体,损伤任、带二脉,致带下量多,日久随着脏腑功能情况向寒或向热转化。当脾肾阳气不足时,湿从寒化则为虚寒(脾肾阳虚)型白带;湿邪蕴而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则为湿热(毒)型白带。服药6~18日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体征,若同时配合中药外洗、阴道塞药等,则疗效更佳。服药治疗期间,禁辛辣饮食及发物。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远志可益智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广西玉林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14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14日快讯
- 切实贯彻好中西医并重方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